
运城市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为运城学苑路立交桥。
一架架快速滑翔的巨臂银鹰冲天而起,将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旅客在这里流转;
一辆辆满载着“运城苹果”的货车缓缓启动,把最新鲜的农产品送往全球各地;
一座座承载着希望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映照出人们对美好城市的向往……
在位于我省西南部运城的这片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一寸都激扬着发展的活力、无限的生机……
70年,持续涌动着的经济活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运城这片镌刻着红色印记的沃土,与祖国同步,与时代同行,经济持续飞速发展,综合实力强势提升,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现代化的工农业体系架构而成,基础设施建设横空跨越,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改革开放阔步前行,社会事业全面提升,各行各业蒸蒸日上……
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9.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509.6亿元,增长160.5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229元。财政总收入由1978年的1.03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58.5亿元,增长153.8倍。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10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16元。
一幢幢现代蔬菜花卉大棚果实满枝,一片片经济林作物绿荫如盖,一个个观光农业园姹紫嫣红,一座座农产品物流园建设正酣……朝气蓬勃的景象是运城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运城发展现代农业的脚步从不停歇。作为传统农业大市,运城坚持调结构、建基地、创品牌、增效益,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单一的麦棉种植结构到粮、果、畜、菜、林五大产业的形成,从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到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建立,运城农业在蜕变中凸显地域特色。通过持续不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形成了优势小麦、玉米产业带,优势苹果产业带,优势蔬菜产业带,优势中药材产业带等。
多年来,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体系特色化、融合化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体系标准化、基地化发展,实施“建设示范园区、发展设施农业、强化科技支撑、推进产业化经营、完善市场体系”等措施,一个个现代化的、标准化的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相继而出。目前,运城已拥有稷山县板枣产业园、万荣县苹果现代农业产业园、新绛县蔬菜产业园、盐湖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永济市产业园、临猗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等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18年,在公布的2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中,万荣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我省唯一一家单位成功入选。通过大力推进农业经营体系组织化、市场化发展,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体系,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带领农户们提产增强,有力地推进着现代化农业的进程。
运城市通过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成功推出“运城苹果”“运城面粉”区域公用品牌,编制并发布全国首个苹果主产区现货间隔指数——“新华—中国(运城)苹果价格指数”,极大地提高了“运城苹果”的影响力和价格话语权。农产品出口生产体系、检验检疫体系、贸易营销“三大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山西运城农产品出口服务中心正式运行,认证出口果园195个,辐射带动110余万亩出口基地,截至目前,运城农产品出口美国、澳大利亚、秘鲁等60个国家和地区,30个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量3.8亿公斤,占全省的88%,占全国出口近四分之一。并于2018年成功举办第三届山西(运城)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签约项目136个,意向投资总额达125.8亿元。
在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座花园式工厂——山西大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进入人们视野。
在这个1平方公里的厂区内,碧绿的草坪、恢宏的办公楼、整齐的公寓楼,以及刚下线的一排排重型卡车,令人目不暇接。
自2009年10月正式投产以来,在国内重卡销售车辆缩减30%的大背景下,大运重卡的销售量10年间增长了10倍。10年间,大运重卡与阿尔及利亚、厄瓜多尔、埃及等境外公司签订了数百亿元的整车出口合同,创造着重卡行业的辉煌战绩。
2017年,大运汽车年销售收入103亿元,实现了运城百亿企业零的突破。二期工程可实现年产重卡10万辆,年产值可实现300亿元以上,年利税30亿元以上。一个可直接、间接带动数万人就业,并强劲拉动汽车配件业、物流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的汽车和运输设备产业集群,正在河东大地上蓬勃发展。
运城工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运城市委、市政府着眼破解影响工业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总量性矛盾问题,聚焦实体经济,大力实施“龙腾虎跃计划”“群星灿烂计划”“凤还巢计划”,取得突出性成效——2018年,在经历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后的山西建龙实业有限公司,成为运城历史上首个突破年产值200亿元的企业。在最新发布的“2019年山西省民营企业100强”的名单上,运城市在全省100强民营企业中独占16家,成为全省百强民营企业最多的地市,山西建龙实业有限公司更是以315.69亿元的营收规模,在民企百强名单中高居榜首。
——优势产业集群迅速崛起。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通用航空产业等五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发展势头强劲。如今,五个产业集群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50%以上。
——企业实力日益壮大。建龙实业、大运集团、阳光集团、高义钢铁年产值均突破100亿元大关,荣登运城百亿企业的“龙榜”名单;中铝新材料、宏达钢铁、曙光集团等35家企业年产值均突破50亿元大关,荣登运城50亿元“虎榜”名单。2018年,“龙虎榜”培育企业拉动工业总产值增长16.2个百分点,迸发出澎湃的发展后劲。
——工业园区快速发展。盐湖工业园、新绛煤化工业园、闻喜金属镁工业园等几十个工业园区蓬勃发展,几十年来落户企业达到数百家。
与此同时,以山西建龙为核心,力争达到500亿元规模的精品钢产业基地、以“一中心两试点五园区”建设为核心,力争达到300亿元规模的铝镁合金产业基地、以大运汽车为核心,力争达到300亿元规模的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推动运城工业不断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019年8月19日,运城市工业博览会成功举办,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植保无人机等450余家企业的3000余种产品博人眼球,高端半导体及电子产业园、锂电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生产项目等14个总投资114.1亿元项目诚意签约,来自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和全省各地市8.9万人次踊跃参与……这次博览会对外集中展示了运城现代工业的发展成果,取得巨大社会影响。
2019年9月22日,以“传承优秀文化,助推伟大复兴”为主题的“第三十届关公文化旅游节”在运城盐湖会堂开幕。至此,自1990年开始举办的首届关公庙会开始,以“关公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节在运城已成功举办了三十届。关公文化节从青涩到成熟,从表层到灵魂,从人缘到人气,历久弥新、薪火永续。关公文化节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人物类节庆活动之一,关公文化品牌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日益凸显。
新的时期,关公文化旅游节和民俗文化旅游年、美丽乡村百花节等“三节三会”相得益彰,助推运城文化旅游业影响力不断扩大,使文化旅游业迈上发展快车道。
盐湖区的“美丽乡村游”、河津市的桃花节、永济市的薰衣草采摘节、稷山县的枣花节、新绛县的桃花节、闻喜县的山楂花节、绛县的樱花节……每年的3月—7月,运城13个县(市)区分别上演着一场场赏花观花的盛宴,吸引周边及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运城“美丽乡村百花节”开展以来,各地围绕着赏花经济,组织各种活动,比如品农家饭、住农家院、购土特产,再比如农资交易、农技推广、果商签约、文化旅游惠民等活动,将百花节由“美丽”转变为“经济”,实现着“以旅兴农、以农促旅、农旅融合、推动发展”的目标,为运城带来丰富的旅游财富。
来运城找年味,过个红红火火的中国年,已经是很多运城人和外地人过年的一种方式。自“古中国·大运城”民俗文化旅游年举办以来,每年的民俗文化年在运城都有不同的收获。
2019年的民俗文化年更加完善丰富,有大型的花灯展览、民俗社火、地方戏曲、山西各地传统小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旅游特色产品展、农副产品展销、旅游景区惠民八方面内容。卖特产、买年货、品小吃、游公园、赏花灯、唱大戏、看表演等,活跃年节经济,促进脱贫脱贫致富,为全市人民和各地来的游客献上一场上一场场精美的民俗文化旅游盛宴。
聚焦“打造华夏文明根祖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战略目标,运城立足自然禀赋、历史文化、人文荟萃“三大资源”,深入挖掘弘扬人类远古文化、黄河根祖文化、农耕源头文化、宗教信仰文化、河东民俗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六大文化”,统筹谋划黄河、中条山、历史遗存、农业农村“四大旅游板块”,重点打造了关帝庙、盐湖、历山、小浪底等20个品牌景点,集中推出了6条精品线路。2018年,运城全年旅游总收入705.9亿元,年接待国内游客8355.5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35494人次,游客数量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4.6%和26.9%,永济市荣获2018年度全国“十佳魅力城市”。
70年,节节攀升的幸福指数
在中心城市,一批又一批中低收入人群入驻海天花苑、四季绿城等经济适用房,西花园、姚暹渠完成改造后碧波荡漾,城区50万人享受集中供热……
在农村,570个村庄退出贫困村行列,31.8万人实现脱贫,乡村实现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全覆盖……
随着中心城市的建设,随着振兴乡村战略的实施,随着日新月异的变革,运城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冲高。
“出门就能锻炼,往前走还可以带孙子去博物馆,想购物就去万达,真方便啊!”家住体育公园附近御溪苑小区的王大妈细数着自家的“风水”,高兴得不亦乐乎。
就在不到十年前,体育公园周围还是一片荒草地,如今这里已耸立起体育馆、博物馆、万达广场等运城标志性建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运城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建市之初的19平方公里发展到4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原来的18万人增加到了50多万人。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中心城市新建改建了百条道路,已形成两环九纵九横道路网络。中心市区实现全天候24小时供水,垃圾处理、集中供热、城市天然气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业会展中心、市体育馆、市中心医院新院等城市公共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学苑路立交桥、汽车客运东站、八一湖大桥、市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已投入使用。中心城市品位进一步提高,各县(市、区)城市建设、城市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运城市区绿化覆盖率不断提升,二级以上天数不断增加,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达到6.53。一个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充满活力、宜商宜居、文明和谐的新运城呈现在人们眼前。
十几年前,运城人在饭店吃饭,如果说:“服务员快上菜,吃完我们还要赶飞机哩!”那绝对是一种调侃。现在,从运城坐飞机去往全国各地,已经成为运城人的一种出行方式了。
运城关公机场是2005年2月投入运营的,是黄河金三角地区唯一的机场,而今,机场已开通国内航线33条,可通往全国34个大中城市,引进了国航、南航、东航、深航等7家航空公司。2017年4月,运城机场临时航空口岸开放,相继开通了运城到香港、曼谷、芭提雅等地区的航线。通航以来,共安全起航航班13万余架次,运送旅客1000万余人次。
多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持之以恒地抢抓先机,大上项目,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强城市基础建设、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快捷。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增加到15802公里,高速公路603公里。运三和运晋高铁、黄河大桥贯通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运风、运三、侯运、侯禹及运城环城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打开了我省通往中原、西南及东南沿海地区的通道。大西、运三、侯西3条铁路里程不断延伸,人们到达太原的时间缩短为1.5小时,到北京的时间缩短为5.5小时,到成都的时间缩短为5小时,以大机场、大高铁、大高速为一体的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网络逐渐形成。
2018年,总投资21.9亿元的运城国际机场扩建项目正式开工,它是3515重大工程项目“十大基础设施项目”之首,项目建成后,预计到2025年,机场年客运量将达到500万人次,成为辐射运城、三门峡、渭南、临汾、长治等7个城市近3000万人口的区域性中心机场,运城的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多年来,运城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全力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努力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社会保障体系趋于完善。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建设覆盖全民的“大社保”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已建立起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女工生育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等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2018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人数分别为49.4万人和34.6万人,分别比2001年增加了29.3万人和11.1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61.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283.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21.6万人。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均衡发展,扎实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一个孩子有学上。全市普通高等院校由1949年的无到2018年的7所,实现了教育质量的突破;2018年各类中等职业学校45所,普通中学318所。2018年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达53351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44059人,比1949年增长44.8倍;普通中学在校生252492人,比1949年增长162.4倍。全市小学、初中毛入学率均达到了100%。2018年,全市高考应届生一本二本达线人数分别增长12.4%和8.9%,是近年来最好水平;芮城县“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办园模式”得到广泛认可,走在全省前列。
——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升。2018年,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5438个,比1949年增长154.4倍;卫生技术人员30930人,比1949年末增长56倍;医疗卫生机构床位33454张,比1949年增长445倍。卫生机构医保定点率达到86%,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市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不断彰显,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全面落实,医疗机构得到可持续发展,医务人员积极性得到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8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2232元,是1950年的167.3倍;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104元,比1984年增长了61.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16元,比1955年增长329.8倍。以居住、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为热点的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明显增加,城乡居民食品消费质量逐渐改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大面积建设,解决了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
70年,渐行渐新的“大运城”视野
晨曦里,南风广场一尊21米高的火凤凰在万众瞩目中熠熠生辉。21米,象征着新时期的凤凰城将振翅翱翔在更加美好的二十一世纪。
面对新时代,面对新挑战,运城如何建设成一个高质量、高水平化发展的现代城市?
70年风雨路,辛苦不寻常。历届运城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紧密结合运城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大胆实践,发展思路一步比一步完善,发展路径一步比一步明晰,发展步伐一步比一步坚实,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运城市委、市政府始终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不断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战胜了多次发展中的困难和危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运城市委、市政府始终高扬发展的主旋律,制订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发展中应对挑战、经受考验,在发展中破解难题、壮大实力,使经济社会稳步向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运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扩大开放,走善借外力、扩大开放的路子,巧借外力,为我所用,砥砺助推运城实现跨越式发展。
时间推向2017年,运城市委四届三次、四次全会提出了“走进新时代,建设大运城”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立足运城实际,着眼于未来几十年甚至百年发展,以如椽巨笔般书写大运城建设的新篇章。
在全国格局中,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华夏文明根祖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在中部发展的格局中,建设中部地区现代化立体式交通枢纽和重要物流集聚区;在全省发展的格局中,建设山西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三个战略定位”“四个战略目标”高瞻远瞩,谋划长远。
以“盐临夏”为核心区,以黄河经济带、汾河经济带、峨眉岭经济带、涑水河经济带、中条山经济带为“五带”的“一区五带”布局合理,直切实际。以“盐临夏”率先发展为龙头,永济、河津、闻喜三个副中心城市为骨架,七个大县城为节点,71个建制镇为支撑,“一主三副七个大县城71个建制镇”构建起未来“大运城”城市框架格局。
“三个发展计划”助推实体经济强势崛起,总投资1566亿元的“3515”工程项目全面实施,《2035版大运城总体规划》进入施工阶段……
发展,只有发展,才能助推运城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也只有发展,才能使运城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成为综合竞争实力强大的区域性城市。
在建立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加强“铁公机、岸港网”建设,完善城市主干道路网络等奠定城市硬实力的同时,运城继续打好自然禀赋牌、历史文化牌、现代农业牌、产业特色牌、人口大市牌、教育强市牌、特色医疗牌等对外开放“七张牌”。建设好的医院、好的学校、好的购物中心、好的文化娱乐,实现好的就业,让广大市民在物质上富起来,精神上美起来,生活上顺起来,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力。
城镇医生通过培训、考核后予以聘任,定期组织开展基层业务培训和轮岗轮训,提高业务能力,让村医不“赤脚”。乡镇卫生院配备核磁共振、DR影像等设备,家门口做检查,县市级医院专家网络同步诊疗,资源下沉远程会诊,让患者少跑路……
改革,使运城医疗体制和水平飞速前进。
运城市委、市政府不断深化改革,努力破除前进道路中的各种体制机制制约,有效地激发了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持续不断的改革让经济建设领域、政治建设领域、社会领域、生态领域、党建领域等焕发出蓬勃生命力。
——医疗体制改革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按照中央提出的“三医联动”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顶层设计目标,围绕“患者满意、职工满意、政府满意”的改革目标,运城市在管理体制上破立并举,集中整合了部门管医和办医职责;打破选人用人常规和改革薪酬分配,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双向用人新机制;推进医联体建设,推动防治深度融合,促进医疗服务同质化,探索形成了以医疗集团为中心,上联各级三甲医院,向下辐射带动村卫生室的“两端医联体、中间医共体”的运城模式,初步取得了“一体化、集团化、信息化、均等化、便民化”的改革新成效,实现了医疗资源纵向流动,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2018年,全国县域医疗综改会在运城召开。
通过一体化改革,推进了医共体集团化、医疗手段信息化,促进了医疗资源均等化,实现了就医便民化,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运城市各医疗资源相继下沉,患者能够就近检查、就近诊断、基层治疗,减少了重复检查,提高诊疗速度,改善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全市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情况发生明显变化。
医疗体制改革以来,县域医疗机构就诊率84.8%,提升21.3个百分点;医疗集团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次增长49.8个百分点;县域居民个人医疗费用占比为28.2%,下降1.6个百分点;县域患者外转率11.5%,下降12.5个百分点……
——经济建设领域改革成效显著。积极推进钢铁等重要行业去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能,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快推进开发区改革,将5个省级开发区和25个产业园区整合为15个开发区,稳妥推进“三制改革”改革,全面下放行政职权,运城开发区承接了10个市直部门479项行政权利事项。进一步深化农村农业改革、旅游景点体制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同时,监察体制改革、民主法治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等均走在全省前列。
“承诺就意味着言必行、行必果!”2017年以来,运城市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上狠下功夫,探索构建了“3+1”干部考核管理体系,解决了过去考核工作中的“同吃政绩大锅饭“‘一把手’无法考核”等难题,形成了人人谋事、人人干事、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运城市委、市政府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热爱运城、共谋发展”主题,有效解决了影响发展的一批突出问题。健全完善了加强党员队伍思想作风建设八项制度,开展“作风建设年、狠抓落实年”“万名干部下农村”“百名干部下企业帮扶”、学习“右玉精神”等作风建设活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基建设”闯出运城经验。在4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82个外出务工党员驻地党支部,覆盖党员3380名;214个农村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得到整顿提升;“三基建设”经费突破5亿元。在全省“三基建设”座谈会上,运城作为唯一一个市级代表进行典型发言。
——组织建设“三大计划”成果丰硕。“百人计划”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21名,“千人计划”提拔使用年轻干部428名,“万人计划”组织9430名农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进行全脱产、全封闭学习,进一步优化了干部人才队伍,强化了基层组织力量。
——“3+1”干部考评体系受到全国关注。“3+1”干部考核管理体系,主要包括重点工作承诺、重大事项报告、末位分析解剖和市管正职领导干部考核测评等机制,要求“一把手”向社会公众公开承诺当年主要工作事项,说到做到;对考核排后位的干部进行分析,帮助其推进工作,对其中确属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进行问责;对领导干部采取内部测评、正职领导干部互评、上级领导测评的办法,多角度考核干部,有效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众多媒体对此进行了矩阵式集中报道,全国30多个省市派人前来学习取经。
尾声
回顾历史,心潮澎湃;展望未来,豪情满怀。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运城市委、市政府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省委“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三大目标,以“改革抢先机、发展站前列、各项工作创一流”为总要求,以“走进新时代,建设大运城”为总抓手,把运城建设成为一个在全国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一个在中部地区具有现代化立体式交通枢纽和重要物流的集聚区、一个在全省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深信,在运城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勤劳智慧的运城人民一定能在抢抓机遇中加快发展,在与时俱进中追求卓越,谱写出更加光辉壮丽的新篇章。大运城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文\本报记者 杨永生 图\薛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