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在太原市兴华西社区的开展,“王仲魁”这个名字又在社区党员同志之间被数次提及。今年64岁的王仲魁,是兴华西社区的一位老党员。从2002年开始,王仲魁开始发挥自己维修家电的特长,热心服务周边居民,17年如一日,义务服务,从未停歇。
一技之长
说起维修家电的手艺,最早要从1990年时候说起。
“那时候,家里有个电视,金贵得不得了,有个小故障,请人修,有花销,还不好找。”于是,王仲魁开始自己琢磨修电视,之后又向其他种类的家电延伸。
边学习,边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时间推移,王仲魁的维修技术一步步成熟,亲朋好友,四邻八舍,时不时拿着各种故障电器来找他。
义务服务
2002年,48岁的王仲魁从太钢公安处内退。因为有公安经历,王仲魁刚退休时,还曾帮助朋友管理一家大型酒店的内部保卫工作,待遇丰厚,但他总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半年之后,他离开了酒店。
彻底无事做,王仲魁又觉得荒废时间,闲不住的他想到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周围邻居们做点事情。
最早在兴华北小区西区的废品回收站旁,王仲魁搬一张桌子,搞起了党员义务服务点。“那时候,人们家里的小家电已经多了起来,热水的,煮饭的,收音机,电视机……”
王仲魁的活很快就多了起来,尤其是当人们发现他是义务服务时,更是对他赞赏有加。
废品收购站位置比较偏僻,之后王仲魁将服务点转移到小区一家理发店门口。那里,每天有不少居民休闲聚集,王仲魁的名声传得更广了,前来找他的人更多了。有时候,王仲魁晚上离开,人们就把需要修理的电器放在理发店。
如今,王仲魁的家里,几乎有一间屋子成了他的工作间,各种电器,各种仪器,各种配件。
众声夸赞
得知记者采访,居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夸奖王仲魁。
小区7号楼2单元一名女青年说:“2017年,我父亲患病住院,我母亲在医院照顾。一天晚上,家里的灯突然不亮了,一个人在家很害怕,于是拨打了王大爷的电话。”接到电话后,王仲魁立即从家里出发。细心的他,考虑到人家的家里是女青年一个人,为避嫌,他还把在他家做客的侄女带上,一起过去。
小区12号楼一住户,因为脑部疾病做了手术,导致肢体功能受到影响。从那时到现在,该住户家里凡是涉及“电”方面的事情,基本是王仲魁承包。几年来,王仲魁先后为他修了电灯、电磁炉、电水壶等。这位住户感慨连连:“老王真是个好同志,好邻居。”17号楼一位住户则向记者介绍,他家老人行动不便,儿女们专门给老人买了洗澡用的大桶。一年夏天,大桶加热功能故障,他们联系王仲魁,经检查发现某配件损坏。大热天,王仲魁将这件事完全“承包”,专门外出购买配件,一天之内,将故障彻底排除,确保老人洗澡不受影响。
示范带动
就这样,寒来暑往,风吹雨打,王仲魁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党员维修服务点上。有时需要离开,为了方便居民联系,他把自己的电话都写在了“党员服务”牌上,每次怕耽误修理时间,王仲魁都会抽中午休息的时间坐公交车买配件。
除了固定的露天维修点,王仲魁的家里成了另一个维修点,有专门的工作台和工具柜,因为白天送来的家电有的需要找配件,还有的一两天都修不好,王仲魁就带回家里慢慢修。细心的王仲魁,还准备了记录本,把每一件需要留下来维修的家电做记号,把维修家电人的名字和联系方式记下来,一修好就赶紧打电话让对方来取。
17年如一日,王仲魁彻底感动了兴华北小区西区的住户们,甚至还带动了一些人,加入到他的义务服务点。如今,他的义务服务点也可以叫义务服务队,因为已经有七八名老同志与他为伴,共同服务。
兴华西社区支部书记王莉介绍,不久前,王仲魁还获得了“感动太钢”人物称号。由他创建的党员义务服务点,现在已经是兴华西社区党员学习和进步的基地。下一步,社区将进一步为这个党员义务服务点创造更好的条件。太原晚报记者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