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5月8日,酱油8分;1989年10月23日,女儿橡皮2分;2012年收入4300元,支出2114.7元……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流水账,记录着我们一家老少几十年的茶米油盐,也是生活变化的一个见证。”张连伏老人说。
11月20日,记者来到太原市迎泽区柴市巷社区张连伏家中,老人虽年事已高,身体也没以前硬朗,但记账习惯从1970年坚持到了现在。
老人说,1965年入党以来,一直在工作队做记录员工作,直至1970年转做出纳,记录社员储蓄和现金账,从那时起,就养成了记账的习惯。
这些账本,有新有旧、有大有小,记录的内容清晰明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收支情况,大至年货小至一块橡皮,都一一记录在内。50多年来,厚厚的一摞账本,不仅浓缩着一家人勤俭的家风、亲友邻里之间的人情风俗,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翻开这些本子,记录的都是这个家庭的甜蜜过往。密密麻麻的字都是这些年老人一笔一划记录下来的,每一页都能让老人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你看这3块钱,是那年冬天给孩子做衣服花的;这5角钱,是给老伴买鞋子花的”。老人轻轻地翻动着账本,用手抚摸着一行行文字,好像一下子回到那个家人都在身边,儿女承欢膝下的时候。
2013年,老伴去世后,从账本的记录上看到,张连伏一个人的开销少之又少。从那以后,除了记账,她开始关注新闻和国内外大事。只要她在家,家里的电视就一直循环播放着新闻频道,她不只看,还会做笔记,新闻看完了就学习党章。
老人说,这是我作为一名老党员能做的与党最近的事了,我也曾想出去当志愿者,可现在上个四楼都得歇几次,我这样的身体,在家里学党章,才能让党放心。”
从账本上可以看出,张连伏为家操劳一辈子,但是在一家人的努力下,生活越过越好。
从学习党章的笔记可以看出,张连伏作为一位老党员,积极学习,践行着作为一名党员的初心。 实习记者叶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