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中原 > 正文

这里是《闯关东》拍摄地,古村看朱熹后世子孙传奇

来源:齐鲁晚报编辑:胡浩亮发布时间:2019-12-02 16:37:41

  初秋走进朱家裕,这里的一切都让我感到震惊,我好像走进陶渊明笔下的世界,“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古风古貌的古村落,活化石一般在我面前缓缓展现出来。

  朱家峪背靠青山,以山为屏,整个村子依着山势缓缓而上。如一首逶迤的古体诗,诗趣盎然。它古老的不能再古老了,村落中似乎还飘散着上古时期的炊烟,回放着晋朝时的鸡鸣,脆响着明朝时喜庆的鞭炮和大清时鸣道的铜锣。

  这样一个小村落,皇帝的圣谕曾经千里奔马飞奔到此,曾经有人身着红袍在这里跪受皇恩,这里曾经举人进士多得灿若星辰。

  朱家峪,江北才子之乡,你奇异的风水到底在哪里?

  它除了古老,只有古老。它告诉你的,是渗透了岁月的青石古道,青石瓦屋,岁月的冲蚀下,木门斑驳,灰瓦叠翠,粉墙似霜。时间已冻结了这里的一切。  背靠青山,脚登碧水,它镇静的坐在群山的怀抱里。聚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它得天独厚。

  这里的一切皆与“文”字有着姻亲。这里有文昌阁,西南有文峰山,它们正好遥遥相对,“魁星点状元,文星主仕途”多么美丽的寓意。崇文尚墨,是这里风水的根本。而且笔墨纸砚样样俱全。

  村南有一座山叫笔架山,形似笔架,村里才子多,锦绣文章盛,开天辟地,大笔如椽,自然需要一座山来做笔架。  有山水相辅,这座偏僻山村里,学子摘星夺魁、文运亨通。

  是谁人在这里居住?与皇帝同姓,和圣人连宗,与孔孟衣钵相承,这里便是朱熹的后世子孙们,一支从明朝时迁徙到此的朱氏家族。

  朱氏家族选定了这里,在自然山水环境上做足了文章,还把老祖宗的心思播撒得到处都是。  武陵人进桃源时经过了一个山洞,山洞应该是没有什么内涵吧?但是进朱家峪似乎更要隆重些。

  村东是一座巍峨的古圩子墙和一个高大的拱形石门。三进门,中间为“礼门”,门庭上面嵌有青石匾额,书“礼门”二字。友人告诉我礼门的名字源自于《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连这里的老人和小孩都知道要“进礼门,行义路”,做人必须知义明礼。

  穿过礼门,在泛着幽光的山石古道缓缓上去,旁边是用石头垒起的石墙,墙上石缝间生长着不知名的小草,把石墙点缀得绿意阑珊。墙内绿树掩映,绿色盈人。斑驳的石砌老屋,漆黑的木门,凹凸不平的石道,让我浮躁的心,变得沉静起来。

  有坐在古松下纳凉的老人,阳光透过松柏,细碎的光斑洒在他们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看到我们这些不速之客,他们没有好奇,没有惊慌,也没有排斥,只有一份深邃的宁静写在脸上,眼神中溢满了慈祥,望着这样的眼神,仿佛寻觅到先贤们圣慈的目光。

  淳朴的民风,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朱家峪成为一部厚重的书典,任世人阅览。

  尤其电视剧《闯关东》在这里拍摄以后,以朱开山为代表的朱氏家族的传奇故事和铁汉精神更为震撼人心。历史赋予它太多的内涵,它和《红楼梦》一样包揽万象,堪称一部立体的《红楼梦》。当然,这里面没有贾宝玉和林黛玉,也没有那群红楼姐妹,更没有雕梁画栋,它只是素朴天然,依山而建,取石而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耕读传家”,这是它凝固的精神。

  明代以来,虽经六百余年沧桑,依然保存着原来的古桥、古道、古祠、古庙、古宅、古校、古泉、古哨等建筑格局。包涵着政治、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园林、建筑、艺术、自然、地理等科学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

  抚摸着这里的树木山石,好似走进了历史。

  跟着友人首先登上了文昌阁。文昌阁是这里的标志性建筑,下筑阁洞,上建阁楼。造型古朴壮观,全用大青石筑成,三间瓦屋,飞檐凌空,阁檐上有“学宫仰止”匾额,廊柱刻有楹联“文阁览胜广聚日月之精华,慧眼识英大开天地之文章。”里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也就是文曲星,看得出,朱氏家族崇尚读书,这在北方以农耕为主的农村里,它的理念是超前的。它的文化底蕴就显得格外深厚。正是这样一种尚学之风,才使得偏僻的小山村出了不少举人、进士。

  光绪年间朱氏家族中朱凤皋考取了五品举人。另一位学子朱逢寅自幼聪明好学,屡试屡第,由秀才考至廪生、贡生,中年在家里设立私塾,他培养的众多弟子在各方面都很有建树。最得意的两名弟子刘元亮任清末翰林院编修主持,刘仲度任奉天总兵,两位学生一文一武,均为高官,名震天下。朱逢寅被光绪帝钦命为明经进士。

  清末至民国年间,村中私塾达十七余处,先后有文峰小学、女子学校和山阴小学。二十世纪初,朱家峪开始有了新式教育。开明人士朱连拔、朱连弟创办了朱家峪女子学校,让女孩子进学堂,这在当时的农村,是极为罕见的。

  友人说,这里真可以算是活的教科书了,堪称民族文化的标本。

  走出文昌阁,看到了山阴小学,青石根基,白墙灰瓦,四进院落。十二条校训写在墙上,白墙黑字,格外醒目:“忠勇为爱国之本,孝敬为齐家之本,礼仪为处世之本,仁义为道德之本——”完全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秉承了孔子的思想。

  出山阴小学向南,有朱氏家祠、女子学校、进士故居和关帝庙等坐落街道两侧。

  沿途但见墙边街角有石碾石磨,竹筐,堆放的柴草、稻草, 让人想起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氏家族身体力行,践行着祖先的教诲。“诗书不可不学,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朱氏家族一直秉承着这一理念。

  朱氏家族崇尚文化,也推崇义勇。村内的关帝庙,在石墙内凿建而成,里面有关公塑像。石柱上镌刻有一副楹联:“文官执笔安天下,武将挥刀定太平”,横批为“亘古一人”。这种忠义骁勇,浇筑了朱氏家族的铮铮铁骨。清末战乱频繁,朱氏家族依然拿起武器驻守在圩墙上,使匪盗不敢上前半步。

  终于看到了那棵六百多年的大槐树了,树冠硕大,枝繁叶茂,吐露着百年沧桑。《闯关东》的许多场景都是在这棵大槐树下拍摄的。大槐树的东侧有两个四合院,据说是《闯关东》主人公朱开山的老家。

  将要离开了,我不时回眸,看着这里的山山水水,素朴典雅的门雕,兽脊飞檐的屋顶,宛若天成的影壁墙,路边的石磨,水车,康熙时的“立交桥”——,它厚重的文化深深的震撼了我,让我的心灵如同一次涅槃,曾经浮躁的心,变得澄澈、简静。在这物欲横流的今天,它依然秉承着祖先的泱泱文脉,从未干涸,依然静静流淌,多么清淳。

  它的文化,它的精神,是一部立体的书,是我们民族的养分。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