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张楠)疫情防控期间,如何把小课堂融入大社会?在讲解战“疫”这本活教材上,怎样构建出好的教学桥梁?4月15日,记者走进郑州科技学院,探索不一样的“云端”思政课。疫情还未结束,但在这场大考中,无数鲜活的素材为思政课提供了新元素、新内容、新讲法和新事件。郑州科技学院党委书记刘新华说,学校利用线上平台,深耕思政课程责任田,积极回应青年学生的关切,让云端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积极化疫情危机为思想教育契机,为青年学生注射了一剂强有力的“精神疫苗”。
画好育人同心圆,挖掘思政新元素,该校音乐舞蹈学院、艺术学院把线上专业教学与疫情防控相结合,以艺战“疫”,把对祖国最深的祝福和情感融入专业知识,创作并通过线上平台演绎了诗歌《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开辟专栏持续发布师生战“疫”漫画、动画及海报作品,用专业知识和艺术形式同心抗击疫情。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学校思政课程与各类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法制观念教育等教育活动融入思政课程,实现知识内化与价值观、思想品德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形势政策课,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疫情防控形势,积极配合党和国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学校党委副书记秦小刚介绍,在用好思政教育大平台的同时,学校推出线上“战‘疫’微课堂”栏目,组建了由专职辅导员及思政课教师组成的线上直播队伍。
思政这门“大”道理课,怎样讲生动是难点,秦小刚说,抗疫事迹是最生动的思政课,也是最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思政教育素材。学校在线上课堂中充分利用身边人、身边事讲好“郑科故事”“抗疫故事”,让“小”故事诠释“大”道理,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
当小课堂融入大社会,郑科青年师生的担当尽显,有火线突击4小时完成全校3万余名师生每日健康打卡系统建设的李振峰、在家乡借助宣传车开展防疫精神宣传的杨高岭、坚守家乡抗疫一线的学生陈昊……他们用舆论的力量加强思想导向引领,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广泛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