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点击:小张是大四年级的学生,马上要毕业了,如今面临找工作,即将步入社会,这让遇事容易紧张的他十分恐慌,经常吃不下饭,晚上还总是失眠,天天无精打采。经心理医生分析,小张出现焦虑情绪。
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有高达25.4%的人有焦虑、抑郁、神经衰弱、强迫症等心理障碍。此次的疫情影响着大学生的情绪和心态。如今他们的学习逐渐恢复,生活也步入正轨,但疫情留给他们的心理阴影没有完全抹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哪些?如何调节?记者采访了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李秀华。“随着大学生的全面复学,他们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环境改变产生的群体性焦虑、过度恐慌出现人际交流障碍、生活学习方式改变带来的适应问题。 ”李秀华介绍,小张就属于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压力过大造成了毕业焦虑。受疫情影响,毕业生原定计划被打乱,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毕业生出现担忧、迷茫等焦虑情绪。
过度恐慌引发人际交流障碍。疫情发生后,网络上的信息太过复杂,造成很多人出现心理恐慌。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强烈影响,在短期内出现情绪高涨或低落的状态。极端的情绪会让大学生产生畏惧与人特别是与陌生人交流,产生对社交行为的抵制心理,从而沉溺于网络的世界中无法自拔。
长时间居家学习不适应。因疫情影响,大学生只能进行线上学习。这种封闭单调的方式,容易让大学生产生厌烦等情绪,等重新返回校园后,仍会有厌学倦怠情绪的延续。
如何调节心理问题?李秀华建议:运动是自然而有效抗焦虑疗法。它释放紧张和压力,且能通过增加内啡肽的释放提升幸福感。任何让人动起来的活动都是有效的,但集中注意力时可能比漫不经心时效果要好很多。每周五次持续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可以缓解和预防焦虑。学会放松训练,例如面对过分紧张和焦虑时,学生可以试着注意脚撞击地面的感觉,做10余次缓慢的深呼吸,到室外感受风拂过皮肤的感觉,倾听舒缓的音乐等等,这些会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更有可能打断脑海中担忧和焦虑。
此外,大学生还应学会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并非都是不好的东西,不要一味地排斥和逃避。 ”李秀华提醒,若是自己无法调节,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