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中原 > 正文

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山东生态环保担当几何?

来源:大众日报编辑:胡浩亮发布时间:2020-08-02 16:18:53

  无异味、无泄漏、无噪音,干净整洁、绿树成荫。7月27日,记者走进淄博齐翔腾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花园式的工厂让人耳目一新。“今年起,国家对非甲烷总烃排放指标的要求提升至60毫克/立方米,而我们公司3个排气筒目前的平均排放浓度只有31.9毫克/立方米,比国家要求低了近一半。”齐翔腾达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尹伟令自豪地说。作为企业,不仅要做大做强,扛起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责任更是分内之事。目前,齐翔腾达已累计投资3.6亿元,实施了230余项技改,既保证了达标排放,又实现了节能降耗、企业增效。

  就在记者采访之时,喜讯传来。这家以石油加工副产品碳四为原料的高新技术企业,以营收300亿余元再次荣登2020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位列第322位,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近年来,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统筹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扎实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如今的齐鲁大地,经济、环保齐抓共管已经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成为时代共识。

  齐翔腾达所在的淄博市是老工业城市,传统产业占比达70%,重化工业又占传统产业的近八成,多年形成的资源型产业结构使得生态环保包袱重、压力大。这也与山东的省情高度相似。“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难点除了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结构性因素外,管理体制不健全、工作机制未理顺也是重要方面。这些问题不解决,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就难以凝聚起合力。”淄博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满军表示。

  立足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去年底,山东省印发实施《关于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生态环保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全过程,坚持新旧动能转换与生态环境保护一同谋划、一起部署、一体推进,用经济和环境“双指标”综合评价区域发展质量。同样在去年,淄博在全国范围内创新性提出“全员环保”理念,明晰市级领导、职能部门、县级镇级党委政府、企业、社会公益组织等生态环保责任,将生态环保纳入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实现生态环保治理的齐抓共管、高效协同。

  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业务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淄博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挂帅的生态环境委员会,下设12个领域的专业委员会。“专业工作领域做好组织协调,分管领域、分管行业承担环保责任,谁的‘战区’出了问题就打谁的板子,哪个领域出了问题就追哪个系统的责。通过责任追究落实,倒逼环保工作责任的真正落实落地。”满军介绍。

  变“小马拉大车”为“千军万马齐拉车”,多方合力下,今年上半年,淄博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二氧化硫浓度改善率列全省第4位,臭氧浓度改善率列全省第5位,14个市控以上河流断面水质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同比改善8.08%。

  放眼全省,山东出台系列举措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分类改造提升现有工业企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循环发展,提升城镇环境基础能力建设,将生态环保、安全生产、节能减排、提质增效统一于高质量发展。几项数据看出了山东的强力行动——近几年,治理“散乱污”企业11万家,关停化工企业1500多家,化工园区从199家压减到85家;去年,压减煤炭875万吨、生铁465万吨、粗钢923万吨、焦化777万吨;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量同比下降12.9%。

  “各级各部门、社会各方面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不能就环保抓环保,也不能就发展抓发展,必须强化统筹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转型。”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宋继宝表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深融入全省各地的发展思路中。

  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山东不仅“真刀真枪”,还舍得“真金白银”。去年,山东省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奖补机制,统筹资金集中支持节能减排、大气、水、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环境重点领域,建立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机制。全省环境空气质量实现大幅改善,细颗粒物浓度较2013年下降49.0%;优良天数从152.8天增加到217.9天;重污染天数从60.8天减少到12.3天。

  环境保护不是一日之功,生态问题不能只靠生态环境部门“单打独斗”。“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年,同时还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生态环境部门将坚持‘统筹’理念,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力求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宋继宝说。

  

  “四减四增”抓住污染治理“牛鼻子”

  山东加快推进产业、能源等结构优化调整,为新动能崛起腾挪空间

  提要:从全省看,通过深入实施“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山东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农业投入结构持续优化,久久盘桓在山东环境治理中的结构性矛盾正在逐步破题。2019年,全省压减生铁产能465万吨、粗钢产能923万吨、焦化产能777万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发电量745.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1%;铁路货物发送量同比增长8.6%,高于公路货运增速4.4个百分点,比2017年增加4932万吨;全省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到100%,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持续下降,农业投入结构日趋合理。

  德州市陵城区丁庄镇丁庄水库附近,25座高达176米的风机迎风而立。就在不久前,这些机组全部并网发电,风机单机容量4兆瓦,创国内陆上风电单机容量之最。

  不远处,水上光伏20万千瓦项目正在建设中,今年年底投产后,将成为亚洲单体最大的水面漂浮式电站。“整个风光储一体发电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发电量4.17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3.2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7.52万吨、二氧化硫0.76万吨、粉尘5.95万吨、氮氧化物0.497万吨,减排效能显著,环保效应凸显。”华能德州电厂新能源部主任张军告诉记者。

  抓好“四个结构”的优化调整,就抓住了污染治理的“牛鼻子”。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加强污染源头防治,推进实施“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过剩和落后产业,增加新的增长动能;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增加清洁能源使用;调整运输结构,减少公路运输量,增加铁路运输量;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2019年,全省万元GDP能耗较2015年下降率达到18.56%,规上工业六大高耗能增加值能耗降低率达到23.03%;化学需氧量削减率达到11.35%,氨氮削减率达到12.62%,二氧化硫削减率达到27.9%,氮氧化物削减率达到24.5%,为全省新动能的崛起腾挪了更多能耗、环境等容量空间。

  如今在济钢,已经见不到传统钢厂的旧模样。2017年,济钢集团关停650万吨钢铁产能,济钢进入“无钢”时代。“去产能不是去企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关键!”济钢集团董事长薄涛表示,“经过三年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城市服务成为济钢集团新三大主业,与之配套的空天信息、电气智能制造、现代物流、军民融合等项目相继落地。2020年,济钢将冲刺300亿元营业收入。”

  对生产中的钢铁企业,山东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装备水平,优化产品结构。记者从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了解到,通过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山东莱钢永锋钢铁有限公司每年可分别减少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429吨、1340吨、5384吨,极大降低了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四新”经济加速崛起,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上半年山东省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1.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1.7%和31.3%。新兴产业投资扩容提质,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等新兴产业投资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燃煤大户的“帽子”山东省也在逐渐摘去,能源结构不断变“新”变“绿”。济宁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电产业是主导产业之一,要从根本上改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必须调整能源结构。全市6000多台10蒸吨以下锅炉全部取缔或改用清洁能源,1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淘汰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25台,煤炭消费量逐渐压减。

  从全省看,山东省严把新上耗能项目节能审查,通过节能审查核减能源消费量,去年化解煤炭过剩产能875万吨,今年计划化解煤炭过剩产能994万吨。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实现快速规模化发展。截至5月底,全省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685.5万千瓦,居全国首位;风电装机容量1379.6万千瓦,居全国第四位。

  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从产业生产到百姓生活,都在发生蝶变。在山东省的茶叶产区之一日照市东港区,为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当地每年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绿茶统防统治、水肥一体化,全力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通过实施绿色防控,茶园年用药次数减少2—3次,部分茶企和合作社达到了化学农药零使用,提升了日照绿茶品质。”日照市茶叶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丁德恩介绍。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山东省化肥用量稳中趋降,农药用量连续三年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平均87%,提前完成2020年目标。

  2019年,山东省加快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公路货运量增速放缓,铁路货运量增速较快,铁路货物发送量同比增长8.6%,高于公路货运增速4.4个百分点;港口集装箱铁路集疏运比例提前实现2020年目标。

  加快推进产业、能源等结构的优化调整,不仅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强污染源头防治、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治本之策。目前山东省正在建立“四减四增”长效推进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确保“四个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我们还将积极探索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共进模式,充分考虑结构调整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可持续改善。”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宋继宝介绍。

  

  山东4项污染防治核心指标提前完成“十三五”约束性指标要求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百姓“日常品”

  提要:近年来,在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下,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显提升。全省国控站点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51μg/m3,比2015年下降30.1%,提前达到国家下达的“十三五”约束性指标;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为65.1%,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为90%左右,均优于目标任务。

  入夏,济南南部山区迎来一拨拨“观星大队”。曾一度难以见到的满天繁星闪耀,近年来随着山东省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重新回到老百姓的视野中。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山东省全力推进污染防治再攻坚,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PM2.5浓度下降比例、优良水体比例、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比例4项污染防治核心指标,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约束性指标要求,齐鲁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从曾经的“奢侈品”成为“日常品”。

  莱州市南阳河畔,是市民健身散步的胜地。点点绿色赋予河岸勃勃生机,碧波荡漾让河流成为灵动风景。“我们利用中水工程实现南阳河道生态补水,日供水3500余立方米,净化河面水质。同时,通过人工清割的方式,对云峰湖及河心岛周边干枯芦苇进行清理,在云峰桥以西,栽种鸢尾3万余棵,栽种荷花5万余棵。”莱州市住建局园林建设养护中心河道管理队队长王文军告诉记者。

  为实现河道长效清洁,莱州的园林部门还加强了沿线垃圾乱倒行为查处。通过河道卫生分区定人、定段,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每日清运垃圾、杂草、枯枝栏叶等20余吨,确保水域始终呈现洁、净、美。

  地处青岛西部的胶州市铺集镇,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该镇的大气环境治理难度较大。近日,该镇新组建的“平原轻骑兵”成为巡查整治全镇污染源头的尖刀。“组队”两个多月来,已巡查企业和小作坊620家(次)、餐饮业和烧烤店210家(次)、工地32家(次)、沙场52家(次)。

  更多的治污努力做在曾经被忽视的环节。入夏以来,臭氧污染直接影响山东省环境空气质量,山东省随即全面启动2020年夏秋季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专项行动,以6月到10月为重点控制时段,以排放量大的市、化工工业园区、企业集群为重点领域,以石化、有机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为重点行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强化治理攻坚行动。“经过努力,成效已经初步显现。6月份,优良率同比改善13.2个百分点。7月1日至15日,优良率同比改善16.0个百分点。”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周杰介绍。

  每一泓碧波都来之不易,每一角蓝天都值得守护。近年来,山东省将打赢蓝天保卫战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精准发力、综合施策,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今年1-6月,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7.2%、20.0%、25.0%、22.2%、4.8%、11.8%。以国控点位统计,优良天数比例为67.2%,同比增加14.0个百分点。

  打好碧水保卫战,山东省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不断提高水污染防治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水平。今年上半年,全省国控地表水断面达到或好于三类比例为67.5%,优于2020年度目标6.0个百分点;劣五类水体比例为1.2%,预计可在年底前实现“清零”;入海河流及省控断面达标率为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三类比例稳定保持在98.1%,全省水环境质量整体持续稳定改善。

  环保产业,给发展带来新的动能。对于山东宝力生物质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元成来说,秸秆可以算得上是“宝贝”了。“一般一吨秸秆可产200方生物气,而我们这里可以产到400方至500方。”今年,宝力公司与英国萨里大学逯高清院士一起突破了生物燃气纯化应用技术,目前已经完成中试和放大生产阶段。“下一步我们要开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乙醇、丁醇、生物基材料和化学品等,形成以秸秆高值化综合利用为核心的种植、养殖、生物质能和生物化工四大产业集群,以低碳、绿色的产品服务更多的居民。”张元成说。

  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每个人都是受益者。济南市莱芜区王老村靠着乡村旅游脱了贫,周末、假期来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昔日的一个穷山村变成致富新样板,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引客秘方。王老村几经探索确定了“先治坡后治窝”的思路,利用资源优势栽种经济林,把“荒山”变“青山”。如今,4000亩山场基本实现了绿化全覆盖。生态好了,王老村依托当地丰富的山水资源,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开发景区。2017年,曾经一穷二白的王老村“摘帽”退出省级贫困村。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防风险、兜底线不能有丝毫松懈。8月底前,我们将重点围绕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意见、省级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发现问题、16市2020年年底前亟待解决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三张清单’开展‘回头看’,逐个‘过筛子’,举一反三排查整治,推动重点任务落实落地。”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宋继宝说。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