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文艳(左二)和她的团队在进行修复前的技术讨论。
修补阶段,工作人员对纸质文物进行清洁。
孙文艳在铺平纸质文物。
孙文艳对文物进行信息采集。
久坐、安静、专心是孙文艳(前)与团队工作人员的工作常态。
8月12日,在山西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修复实验室,修复师孙文艳和她的团队,正在对山西长子县法兴寺园觉殿的经籍进行修复。
实验室里,案台上整齐地摆放着尺子、刷子、小刀、毛笔等各式各样修复文物的工具,而孙文艳“医生”身着蓝色大褂,弯着腰,挥动着手术刀,目不转睛,指尖轻移,正在为文物做着精密的“外科手术”。据她介绍,纸质文物作为有机文物,经过岁月的侵蚀,容易受到温度、光、虫、微生物等环境因素的损伤,因此文物修复变得尤为重要。修复好一件纸质文物,要结合现代高科技和传统经验,时间少则几个月,多则数年。
毕业于山西大学美术学专业的孙文艳,有近二十年的文物修复经验。2004年,她进入山西博物院工作。2007年,参加国家文物局和文物研究院(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中意二期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培训班”,自那时起便在山西博物院文保中心从事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十几年来,她一直用“匠心”黏合、打磨、修补,守护历史,留存记忆。至今,她已主持和参与修复文物近千件。
古籍保护修复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件纸质文物送来后,首先需要集体“会诊”,在放大镜下进行纸张纤维分析,对文物的白度、光泽度、无损度、pH值进行检测,然后再做出具体修复方案。每件古籍的保护修复,包括修复前现状调查、信息登记、检测、灭菌、除虫、修补、压平、干燥、裁边、修复后检测等十多道工序。每件文物修复后,修复师的工作并未结束,她们会与保管老师交流,或到展厅观察,看看修复后文物在保管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什么状况,并及时与相关人员沟通,调整保存环境,使文物长久保存。(记者 胡续光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