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中原 > 正文

他们这样在高原上把“山东”的口碑叫响

来源:大众网编辑:胡浩亮发布时间:2020-08-23 17:57:14

 

  如果你是一个山东人,行走在日喀则山东对口支援的各个区县,不经意间可能就会收获到一份意外的感动:当你提及山东或者山东援藏时,很多当地人会对你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在他们清澈的眼神中,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对山东和山东人的感谢和认可。你在自豪的同时可能也想探究一下原因:山东在这里到底做了什么,能如此赢得他们的认可?山东的好口碑又是如何在高原上叫响的?

  10年育出的“高原塞罕坝”和20多年种出的白朗菜

  7月下旬,高原上的油菜花开得正盛。在日喀则南木林县雅鲁藏布江畔,一片面积4万亩的生态绿洲郁郁葱葱,生机无限。14岁的格桑旦珍和妹妹正跟着家人在林间的田地里劳作;不远处,柴南布赶着自家的牛在犁地。

  蓝天白云、高山河谷,郁郁绿洲、金色花海……这样一处美得像画一般的地方,谁能想得到,在10年前还是一片“风吹石头跑,地里不长草”的乱石滩?

山东援藏耗时10年打造出来的“高原塞罕坝”

建设前的景象(资料片)

建设中的生态林(资料片)

  是山东援藏耗时10年之功,将其打造成了如今的“高原塞罕坝”!

  “当时雅鲁藏布江两岸的沙化非常厉害。”山东援藏干部、南木林县委常务副书记张志强告诉记者,山东从第5批援藏队伍开始,就谋划改善生态环境的事。整个项目于2011年正式启动,山东援藏历经10年时间,硬是在高原戈壁荒滩上造林4万亩,一点点把昔日的风沙源头变成了现在的生态绿洲。

  山东第九批援藏队伍进藏后,又把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探索具有生态功能的经济林建设,让更多当地百姓干上生态活、挣上生态钱。仅此一项,每年为南木林县解决2200多人长期就业,帮助困难群众增收近4000万元。

  “当时在县城里连绿化树都种不活,更何况在这样的荒滩上,没想到他们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陕西人杨建是一名林业技术人员,在日喀则工作生活了十六七年,也全程参与了生态林的建设,“很佩服山东援藏干部的认真务实和韧劲。”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不仅只是在南木林县。

  在白朗县,山东援藏用20多年时间,种出了如今鼎鼎大名的“白朗菜”。

  白朗县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西藏的传统农牧业大县和国家级贫困县。1998年,当山东援藏干部在这里建起第一座大棚种下第一颗种子时,可能谁也想不到,白朗会成为西藏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这背后,是山东援藏20多年的坚持和一茬又一茬人的努力。

如今白朗县已是西藏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

全县7000多户农户中有3000多户参与蔬菜产业

  家住巴扎乡冲堆村的拉巴顿珠从2000年开始跟着山东援藏干部们学种大棚。2007年,他家脱了贫。如今,他每年种大棚就有4-5万元的收入,家里不但买了挖掘机,还有了私家车。

  如今,白朗县7000多户农户中有3000多户(其中,贫困户214户1029人)参与蔬菜产业,年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山东第九批援藏队伍进藏后,继续加大对蔬菜产业的投入和扶持,并在品牌打造、政策保障、科技支撑、带动群众致富上下功夫。

  山东援藏干部、白朗县委常务副书记李盛利告诉记者,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曾在全区对口支援扶贫工作会议上这样评价白朗蔬菜产业,他说:山东援藏在白朗县这片看不到产业发展希望的土地上,将蔬菜种植打造成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最重要的产业,成功树立了“西藏蔬菜看白朗”的品牌。

  海拔4500米上的坚守和一家藏药企业与山东25年的情缘

  昂仁县平均海拔4500多米,是山东省对口支援5个区县中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的县。全县17个乡镇中,最远的一个乡距离县城350多公里,路况险峻,交通不便,从县城到这个乡去一次至少要一周时间。

  条件的艰苦,从一件小事上就可感受出来: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方,寻常的感冒可能就是件要命的事。因为条件所限,为了防止洗澡时受凉,驻守在这里的援藏干部们需要“攒一段时间”,然后利用去市区办事的机会,才能洗一次澡。来回一趟,至少要跑400多公里,10多个小时。

  但即便在这样条件下,山东援藏的项目进度一点也没受影响:2019年的13个对口支援项目提前1个半月完成,一次性验收通过率100%;今年,山东援藏干部们克服疫情影响和工期困难,仅用30天时间就完成了9个基建类项目的建设施工手续,并于4月集中开工,预计10月份将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来自淄博的山东援藏干部马宁在昂仁任职县委常委、副县长。他告诉记者,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大家的默默付出:团队里一位同志,父亲做了几次手术,他一次也没能回去;还有一位同志,家里老人查出癌症,也未能床前尽孝;他自己的父亲出了交通事故,家人一直瞒着他,直到两个月后才从朋友的口中得知此事……

  “虽然对家人都有亏欠,但既然选择了,来了,就不能辜负期望。”马宁说。

山东在昂仁县日吾其乡援建的道路正在施工中

平时大家轮流值日掌勺,马宁正在为同事们准备午餐

马宁的工作日记

  昂仁是山东援藏5个受援区县中海拔最高的,聂拉木县则是距离最远的。从日喀则市区到聂拉木,大约有450公里,开车差不多要走8个小时,中间要越过两个海拔超过5000米的垭口。

  西藏民营药企中的明星企业——西藏神猴药业有限公司就是从聂拉木走出来的。

  神猴药业董事长尼玛次仁告诉记者,神猴药业与山东援藏的故事始于1995年。从山东第一批援藏队伍开始,山东援藏对公司的帮助就没有中断过。为了发展当地民族产业,他们一茬接着一茬干,先后帮助神猴药业完成现代化公司制改革、GMP药企认证、申报日喀则市首个“中国驰名商标”……

山东援藏帮助神猴药业建设的实验室

  去年,针对藏医药产业因缺少实验数据和检测标准,国药产品审批困难的文体,山东援藏投入资金700万元,帮助神猴药业建立两个10万级和1万级的标准化实验室,打造全国首家政府主导、民企运营的藏药研发服务公共平台和第一家民营藏药企业研发中心,为中小藏药企业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产品检测、试验研发服务。

  “不管什么时候,公司全体员工都决不会忘了山东的历届援藏干部。”尼玛次仁说,正是在山东援藏的帮助下,企业才从聂拉木的一家只有8个人的传统藏药材加工作坊,一步步发展成为西藏藏药生产的领军企业。

  “家庭组团式援藏”和那些第一次

  在山东援藏工作中,教育和医疗是很重要的内容。

  在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周清翱和孔凡红老师就是山东援藏队伍中的一员。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俩是一对夫妻,也是现在山东援藏队伍中唯一的一对夫妻档。

  来自山东烟台的周清翱已经是第三次援藏。此前的2001年和2016年,他曾先后两次作为援藏教师来到日喀则。2018年,援藏期满的他在当地同事的挽留下,决定再一次留下来。这一次,他的妻子孔凡红也加入到了山东援藏的队伍中来。而且,夫妻俩还带着时年9岁的女儿一起来到了日喀则。一家人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家庭组团式援藏”。

“家庭组团式援藏”的周清翱一家三口

  7月23日,已经在日喀则市小学上了两年学的周孔潇迎来了自己的毕业典礼。再过几天,她将返回老家上初中。这让她有些不舍,不单是“爸爸妈妈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还有当地那些朝夕相处的小伙伴们。

  周清翱说,之所以选择再次留下来,主要是因为总觉得还有很多事没来得及做,他想在这里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同样也是山东医疗援藏的想法。

  在日喀则各受援医疗机构,山东援藏医生们开展了一轮又一轮的培训,变“输血”为“造血”,并和当地同事一起,创造了日喀则的一个又一个“第一次”;

  在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山东援藏医生李义春进藏第三天,就成功实施了该院建院以来第一台腰硬联合麻醉手术。一年来,他和当地同事一起,开展各类麻醉手术700余台,填补了医院建院以来的技术空白;

  今年3月份,山东“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在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创建了日喀则市首家小儿外科。7月,山东援藏医疗专家王刚带领团队,成功开展了当地医疗机构史上第一例小儿外科手术;

  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人民医院,山东援藏医疗队每2-3周开展一次远程培训,并在短短4个月内,为医院开展新技术、新方法26项;

  ……

  这些,只是山东这些年援藏工作的一个缩影而已。

  善作善成、久久为功、低调务实、朴实豪爽,像兄弟一样……这是很多当地百姓对山东和山东人的印象。

  山东省第九批援藏干部领队、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马金栋告诉记者,山东在当地群众中一直有很好的口碑,这是山东20多年来对西藏真诚帮助赢来的,也是历届山东援藏人一点点积累和干出来的。从1995年援藏工作开展以来,25年间,山东先后派出了九批援藏队伍。大家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在高原上缺氧不缺精神,用见得到的工作和实效,把山东的口碑和山东人低调、务实的形象深深根植到了当地百姓的心中。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