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晓波 李筱晗
住在深山老林,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体验?
住在深山老林,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体验?
四周被山岭围住,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就像掉进了一口大碗,卢氏县瓦窑沟乡古寨村也曾被村民戏称为“碗底村”。
“小时候村里连路都没有,村里人出不去,外地人进不来。山里人干活走累了,可以随手推开任何一家的门喝口水歇歇脚。”古寨村党支部书记唐建云说,“山里的人生性淳朴,不过家里边也实在是没啥东西。”
山高路远水长,生活在“碗底”的古寨村村民一直默守着祖辈传下来的老手艺养家糊口,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眼看着山里山外的其他村庄都脱了贫,古寨村村民“眼气”得很。
古寨村的自然环境,外人眼里是世外桃源,在唐建云心里却是必须迈过的大山,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山里想找块平地都很难,发展农业肯定行不通。”
“翻座山就是西峡,何不搭上香菇的顺风车靠山吃山?”
有了发展思路,说干就干。这几年,唐建云带领村民发展香菇种植,村民生活有了起色。
村里有了变化,修起了柏油路,通上了公交车,用上了自来水,古寨村开始了与外界的第一次“交流”。
车通了,唐建云开始频繁带领村民出去考察。“不出去,你永远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唐建云感慨,同样是种香菇,3公里外的瓦窑堡村已经用上了智能温室大棚。
8月21日,记者来到了唐建云慕名已久的智能温室大棚,里面风机、空调、摄像头、喷淋头、环境传感器等设备一应俱全,香菇24小时享受着自动保温、喷水服务,在植物补光灯照射下,个个饱满圆润、菇腿粗壮。
“再看看我们的大棚,再简易不过了,大热天钻在里面像进了蒸笼,村民们挣的都是辛苦钱。”不能继续守着老一套刨食了,唐建云决心带领几个种菇大户先期搞试点,在古寨村掀起香菇种植方式的“革命”。
村民黄怀敏前段时间喜提了一辆小轿车,高兴之余,把村里三五好友请到家中。曾经的贫困户变身今天的致富达人,他一直说自己是搭上了好政策的快车,出去看得多了,眼界也就有了。
就拿一山之隔的西峡来说,同样是种香菇,西峡的香菇酱远销海内外,古寨村的香菇却默默无闻。
餐桌上,听着黄怀敏讲述着山外的“景色”,唐建云内心又起了波澜。“试想现代化的加工企业建成后,能生产出香菇系列产品,附加值肯定能翻几番,村民的钱包肯定鼓起来。”
唐建云下定决心,古寨村一定要尽快引进一家食用菌加工企业。
“有目标,有政府支持,咱们还有啥干不成!”唐建云给大家鼓劲儿的同时,县里传来了好消息。为积极拓展香菇产业链,卢氏县与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签订框架协议,共同打造集检测、贸易、结算和价格发布等于一体的香菇产业供应链服务平台;与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联姻,培育香菇界的“隐形冠军”。
今天的古寨村,一座座民居错落有致,灰片瓦、白砖墙、朱红窗,道路两旁牵牛花竞相开放。随着人流、信息流不断交汇“碗底村”,村民见识多了、眼界宽了,生活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采访手记
古寨村坐落深山,因为深,所以一直是脱贫攻坚必须要啃下的硬骨头。这几年,借着一山之隔西峡香菇的品牌溢出效应,古寨村村民发展香菇种植,说实话,销路不愁,但也卖不上好价钱。
为啥?古寨村的香菇种植以散户为主,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上不去,种植香菇的大棚还比较原始粗放,标准化程度达不到,香菇质量参差不齐,价格就会相差悬殊。
唐建云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带领村民不断外出“取经”,新思想、新技术让村民们眼界大开,与外界的心理距离拉近。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啃下脱贫硬骨头,走上小康路,希望在升腾。
乡村名片
古寨村位于瓦窑沟乡东北部,距离卢氏县城80公里,与南阳西峡县交界,是长江流域丹江水库范围的水源保护地。古寨村主要产业是食用菌和中药材种植。该村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7户166人,2019年年底退出贫困村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