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中原 > 正文

太原太山龙泉寺尽显神秘 地宫宝物即将向大众展出

来源:山西晚报编辑:郭晨霞发布时间:2020-09-01 19:41:55

20200901_838ff2df1026089c8deea376c8fb75cd.jpg

20200901_c8be465aca544adc3f8d3e510a2bd179.jpg

  节令已过处暑,暑热并未褪去,太原市内白天的最高气温依然维持在30℃以上。而太原市市区西南23公里的太山风景区,植被繁茂,树荫浓密,即便午日当空,也是树荫斑驳、凉风习习。景区内有千年古刹龙泉寺,更有扎着蝴蝶结的神秘金棺,避暑、揽胜,一举两得,引得游人如织。太原市太山风景管理区售票统计显示,8月份,有近十万人持票进入景区,加上一些特殊免票人员、60岁以上老人和免票儿童,景区实际接待游客数量超十万人次。

  太山风景区地处太原市区西南23公里,以龙泉寺为景区核心,是太原市西山文化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考证,龙泉寺原建于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遗存。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月28日早7点30分,距离景区开门还有半小时,太山风景区停车场半数车位已经被占,景区安检口开始排队,售票口也在排队。随着检票口开放,游客陆续进入景区。

  早起的太阳尚不炙热,但却晃眼。一踏入景区,日头便被树荫遮挡。溪水在林间流淌,拾阶而上,路边林间松枝上挂了一些木质小牌,上有墨书的唐诗,小孩子们看到熟悉的诗句便自然地朗诵了出来。

  十几分钟便到龙泉寺山门。山门为三间券窑洞,一明两暗,中间贯通直达寺内。山门坐北朝南,山门上建一座坐南朝北的戏台,名叫新乐台,专供酬神表演。过新乐台拾级而上至中门,悬山顶式中门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门额上书“山林古刹”。经中门行至红墙围拢的正院,便见主殿、厢房及钟鼓楼。主殿为二层楼阁式建筑,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历代多有修葺。

  一般寺庙皆香火缭绕,多有善男信女叩拜。龙泉寺正殿前也有香炉,却并无焚香——为防火灾隐患,景区不向游客提供上香服务。

  景区内常见少女做传统汉服装扮,原来开设了几处汉服免费租赁服务点,游客一时兴起,就可更换一身汉服,在红墙碧瓦的古建筑中穿行。

  景区的讲解员杨金金也穿着一身汉服,她笑着说:“这样能更好地融入景区。游客有了解景区的需要,就能很方便地找到我们。”

  拾阶而上,刚刚穿过中门,就见一通石碑,碑侧紧邻一株老槐,碑前挖出了一个坑,坑外拉了一道警戒线,阻止游客靠前。三名男士,一人站在坑里,立于碑前,身后矮凳上摆着一台笔记本电脑。

  “那几位是考古人员,是研究碑的。来这里研究这块碑的人可多了。”杨金金介绍。龙泉寺内存有历代古碑数通,其中,正殿东北隅这通唐碑最有气势,“这通碑据说是唐景云二年(711)所立。碑通高6米,碑首盘螭,六螭交错,雕圭型碑额,碑体浑厚,下乘赑屃,是典型的初唐风格。此碑是目前继乾陵武则天无字碑(高7.43米)、西安碑林唐玄宗孝敬碑(高6.2米)之后的唐代又一大碑。现今石碑地上部分存3.8米、地下掩埋了2.2米,被原寺庙塌毁后埋没了。所以研究碑文就需要挖开掩埋了的部分,也正是因为被掩埋,才让那一截被埋起来的碑文得以保存。这块碑是砂岩,经1300多年,风化严重,裸露在上半部分的碑文已经无从辨识。研究碑文的人们,希望能从保留的下半部分的碑文推测出那些风化部分的内容,据说写的是武则天回太原的故事。”那些掩埋在岁月中的故事总是让人着迷,“年深日久,那棵老槐树的根已经把那块碑缠得死死的,所以碑不能动,否则树就活不了了,只能挖开碑前面的土,一点一点拓下来研究。”

  听完讲解的游客继续攀登。沿阶而上,殿东50余米,见七层宝塔一座,明五暗二,用作了唐代地宫遗址保护。进入塔内,巨大玻璃罩将遗址保护了起来,游客可从外观望。

  2008年5月8日,恰逢农历四月初四,文殊菩萨诞辰。这一天,太山文管所因消防蓄水池年久渗水,正组织工人在蓄水池旁,即龙泉寺东100米的山前坡地开挖蓄水池。上午10时左右,突然碰到了坚硬的石板,随后陆续出现了石条、石块等物件,之后,竟然出现了一个“石门”。经过文物部门抢救性发掘清理,此地是一座佛塔的遗址,塔基上部已完全损毁,仅残留一块呈长方形的塔基。塔基中部下方是用砂石筑砌的大约1平方米的地宫,由过道、石门和地宫主体组成。石门两侧各有一尊浮雕力士像,微向前倾,上身赤裸,下着羊肠大裙,动作夸张,神情威猛,是唐代雕塑之精品。经过发掘,六边形的地宫内出土了一座长约58厘米的石椁一函,打开后依次出现木椁、鎏金铜棺、银棺、金棺共五重棺椁。

  “当年电视台曾经直播过地宫发掘过程,我就是那时候知道了太山龙泉寺,退休了特地来看看当年发掘出来的东西到底长啥样。”来自阳泉的郭英女士双手拢在额前,趴在玻璃罩上,努力地向里观望,“不让拍照,就看得仔细些。”女士笑嘻嘻地跟丈夫说。登上二楼,展厅内赫然可见石函、木椁,鎏金铜棺、银棺、金棺依次排开。依次观瞻到金棺展台前,扎着红色蝴蝶结的金棺与众不同。杨金金说,当年金棺出土时,外面便扎了一条红色蝴蝶结缎带,如何不损坏缎带,打开金棺,太原文物部门先后邀请国内及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十多位顶级专家,探讨这一难题。如今,金棺已经打开,23粒佛舍利自珍藏在两层编织精美的麻质锦囊内取出。

  “现在展厅里陈列的这些展品是根据原物按照1:1比例制作的复制品,我们最近正在做计划,很可能一个多月内,真品就将重回龙泉寺,就可以跟广大游客见面了。”太山风景区陈展部的赵晶透露。

  太山龙泉寺除令人震惊的地宫考古发现外,还有一座颇有特色的建筑,就是八角观音堂。观音堂为八角攒尖八卦悬顶式,殿顶饰黄色雕花琉璃脊,青琉璃瓦覆盖,殿中宽阔,中央六角莲花台上端坐着自在观音。正面靠墙塑西方三圣,背墙则为佛国人物、殿宇、山水、花草等悬塑。善财童子与龙女凌空侍佑,两旁十八罗汉面对菩萨,作朝拜状。东西两侧墙壁上悬塑着各路神仙会聚海波之上。阁门两侧则为四大天王神像护法。观音阁门前碑文记载这座建筑距今已470余年。观音堂后还有一石筑小洞,名莲花宝洞,洞额题“隆庆二年(1568)五月吉日造,莲花宝洞”。莲花宝洞分内外两间,内间洞门低矮、空间狭小,据说曾为僧人闭关修行之所。

  上午十点多,游客正多时,观音阁前相对清静些。一些年轻游客只是路过随意看一眼,年纪大些的人倒是看得仔细认真,从阳泉来的郭英在这里遇到一位热心游客,正在给她讲解观音堂的故事。

  观音堂后100米接近山顶苍翠之地,有一个两米见方的石洞,因巨石形似老虎,故名老虎洞。洞内遗存有彩饰雕刻,周围发现唐代建筑遗构,推断为唐代佛殿遗迹。太山东侧青翠高耸的山峰曰望都峰。据史料记载,唐显庆五年(660),唐高宗李治偕皇后武则天至晋阳。相传,武则天至晋阳时曾登临太山,留下不少传说故事。

  关于太山上的寺庙始建年代,至今成谜。清道光年间《太原县志》记载,龙泉寺建于唐景云元年(710),但唐代地宫的出现将其始建时间至少向前推至武周时期(690—705),在对唐碑掩埋部分发掘时,又发现了建筑基址,专家分析,其基址文化层最晚至北齐(550—577)时期。

  太山最早的寺庙始建于何时?因何而建?又是一段让人着迷的故事。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