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讯(记者 孙轶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9月18日,值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讲话一周年之际,在山西省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的合作与指导下,“黄河文明的标识——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览在山西博物院主馆一层开展。此项展览已入选国家文物局2020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是打造“游山西,读历史”文化旅游品牌的重要举措。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也是石峁遗址正式发掘以来首次大规模展出。
距今5000年前后,华夏大地上满天星斗般的文明之光向黄河中游聚合,文化碰撞,社会变革,华夏文明在这里绽放。从4300年前开始,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两岸,河汾之东,陶寺人夯土建都;陕北高原,石峁人砌石筑城。双城隔河遥望,南北呼应,并峙数百年。两城人口密集,规划井然,社会分工明确,初现王权、礼制和中国早期国家基本面貌。黄河,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此次在省博举办“黄河文明的标识——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览,旨在讲好中华民族的传统故事,讲好黄河岸边的故事。
本次展览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帝尧之都”,分布在一层南厅,主要展示陶寺遗址出土文物,并以文化相近的临汾下靳墓地和芮城清凉寺墓地文物辅陈。1978年发现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遗址,年代距今4300-3800年,出土的大量文物实证陶寺社会完全进入文明时代。朱书扁壶的出土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早期文字,红铜的材质特点让我们认识到黄河流域史前已初具冶金技术。陶寺墓地中还发掘了大量规格不同的成套礼器,特磬、土鼓和鼍鼓组成的乐器套组,是“王”的身份象征,具备了礼仪乐器的功能,是陶寺礼乐文明的重要代表,开创了三代礼乐制度的先河。
第二部分为“王者圣城”,分布在一层北厅,主要展示石峁古城文物,并以天峰坪东遗址和碧村遗址文物作为石峁古城文化的重要补充,以芦山峁遗址文物作为连接陶寺和石峁的重要节点。距今4000年前后,黄河流域的陕北神木,屹立着一座“石破天惊”的史前城址——石峁古城。神秘石雕等精美文物的发掘证明石峁古城具有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结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又一例证。双面人面石雕、折角人面石雕的造型特点展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互鉴。10多件大型陶鹰发现于具有宫城性质的皇城台,反映出陶鹰在石峁文化中作为信仰图腾的重要性。此外,铜刀、铜镞、铜锥的出土,也反映出当时的石峁城已经进入文明时代。
本次展览由山西省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主办,山西博物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神木市石峁遗址管理处(石峁遗址博物馆)、临汾市博物馆、延安市文物研究所承办。展览展期至12月20日,为期3个多月。
围绕展览主题,山西博物院还将推出相关讲座、沙龙、研讨会、研学游、动手体验、文创产品开发等系列线上线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