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中原 > 正文

“流动”的文化 多彩的舞台——邯郸市文艺“大篷车”进基层活动广受群众好评

来源:新邯郸客户端编辑:健翁发布时间:2022-08-26 09:21:32

  天当剧幕,地当舞台,歌声嘹亮,舞步翩跹。

  今年6月份以来,邯郸市以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组织开展了文艺“大篷车”进基层活动。活动把舞台搭在田间地头,将演出送到百姓身边,不仅活跃了群众生活,还带动群众踊跃参与,激发了基层文化活力,广受群众好评。

  在涉县神头乡江家庄村,村民们自编自演的鼓舞《开门红》以欢快的节奏、统一的步调,在击鼓声中拉开整场演出序幕,赢得了热情回应;地方戏武安落子《夸官》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剧中人物展现得淋漓尽致。“节目花样新,演员还有我们自己村的人,热热闹闹接地气!”江家庄村村民王明文在演出结束后连连称赞。

  在肥乡区大寺上镇郑庄村,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王红一出场,就博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凭借手、眼、身、法、步的演绎和字正腔圆的唱功,更引得观众连声叫好。“俺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呀,就喜欢听戏瞧戏,这些演员大热天的专程来为我们表演,真是太感谢了!”村民郑秀英说,“这演出看得过瘾!”

  在馆陶县寿山寺乡翟庄村,村民们早早来到演出地点等待演出。“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了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到战场……”歌曲《天下乡亲》道出军民鱼水情、军民一家亲的真谛,使得开场即高潮。“节目精彩,演员专业,希望以后多多举办这样的活动,丰富咱老百姓的生活!”翟庄村村民李文忠向演员竖起大拇指。

  在曲周县安寨镇前衙村,富含浓郁乡土气息的豫剧《倒霉大叔的婚事》将演出推向高潮,跌宕起伏的剧情、幽默滑稽的语言,令现场笑声不断。情景剧《财礼彩礼》从现实出发,倡导移风易俗,观众好评如潮。“说的唱的都是咱老百姓身边的事儿,宣传正能量,摒弃旧习俗,演出很有教育意义。”前衙村党支部书记龙书云感慨道。

  在邯山区滏三社区,一群小朋友将青年演员郭奥星团团围住,他表演的川剧《变脸》在瞬息间变换多种人物脸谱,令孩子们瞠目结舌,欢呼鼓舞。“小朋友以前在电视上看过川剧变脸,印象也没那么深刻,这次能这么近距离观看变脸表演,别说是孩子,我们大人也感到很震撼!”社区居民刘苹说,送到家门口的文艺演出,不仅丰富了成年人的文化生活,还让小孩子“见了世面”。

  “你点单,我来送”,科学制定的“文化菜单”,更让群众喜闻乐见。

  “除了市艺术团,我们还吸纳了市东风剧团、市平调落子剧团、市群艺馆等诸多优秀演员参演。为使演出不单调,我们在节目设置上尽量丰富,歌曲、舞蹈、戏曲、小品、器乐演奏等一应俱全。”国家一级演员、市艺术团团长马会春负责组织演出人员,常年参加惠民文艺演出的他深知群众喜好。“老百姓爱看什么,我们就演什么,只有演到群众心坎里去了,给群众送去的文化餐才算得上是‘美味’。”

  人人共享文化,人人参与其中。文艺“大篷车”进基层活动自开展以来,各县(市、区)还广泛动员广大基层群众积极参与,共同掀起了群众文化活动新高潮。

  在魏县李辛庄村,村民刘少玉带领自己的好姐妹,为父老乡亲展示了多年来的广场舞成果,李金环和王振芳作为戏曲爱好者纷纷“亮嗓”;在肥乡区赵都水镇景区,智勇武校的学生们表演的中华武术铿锵有力,打架子鼓的小朋友在专业演员面前也毫不逊色;在临漳县东狄邱村,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村民共同演绎《中华情》,原创歌曲《临漳之恋》引发现场共鸣;在复兴区铁路大院社区,大众口琴乐队的口琴演奏慷慨悠扬,社区舞蹈队、健身操队各展风采……

  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如今,“大篷车”走到哪里,哪里就留下一串串欢声笑语。“文艺‘大篷车’进基层活动,顺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化的美好需求,展现了新时期邯郸的人文精神面貌,更凝聚起邯郸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强大精神力量。”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自活动开展以来,文艺“大篷车”已走进14个县(市、区),为上万名群众带去30余场精彩演出,接下来,文艺“大篷车”还将继续搭建流动舞台,为广大基层群众送去欢乐、带去祝福。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杨溪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