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的何村地净街宽,树绿墙白
□记者 邱峰 文/图
眼下虽已入冬,但安阳县崔家桥镇何村却丹枫未辞林,黄菊犹残枝。草木掩映之下,宽敞的道路四通八达,青瓦白墙的民居整齐连片,街头巷尾,晒太阳的村民谈笑风生,怡然自乐,宛如一处世外桃源。
“这里漂亮又安逸,咱要是住在这里,那该多好啊!”12月2日,几位来自安阳市区的老年骑友途经此处,被村中美景吸引,不禁发出感叹。村民何应臣听了哈哈一笑说:“要是一年前,你们别说住村里,估计连来都不想来。”
何村位于崔家桥镇最北端,与河北省接壤,村民190户721人,党员16人。别看村不大,问题却不少,曾是附近最破落的地方。
“以前,老百姓都称俺村是‘河’村。”何应臣苦笑着说,“那时,村路年久失修,全是大坑,一下雨就积水成河,最深处能淹到膝盖。汽车根本开不进村,上级派人来视察,都得提前通知穿雨靴。”
聊起此“河”起源,何应臣打开了话匣子。2009年前后,何村修水泥路,村干部私下承包了工程,钱没少花,工程质量却很差。村路修好后,刚过半年,路面就露出了石子,两年后,彻底报废。久而久之,村道成了“河”道,村民苦不堪言。
“路坏了,村民没向村干部反映?”骑友好奇地问。
“经常反映,但没用。”何应臣摇着头说,“那时的村干部吃拿卡要,别说修路了,就是找他们盖个章都难。”
“这是党建工作没抓好,村干部私心重,‘四风’问题突出。”何村党支部书记何海玉接过话茬说,“要想治好村里的‘河’,就得先治好不正之风这条隔在干群心中的‘暗河’。”
2015年,该村“两委”换届。何海玉上任后,严禁党员干部吃拿卡要,坚决抵制“四风”,做到利益面前不伸手、不喝群众一盅酒、不抽群众一根烟,发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的精神。村干部纷纷签下承诺书,实行阳光村务,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2017年,何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马林方驻村后,要求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主动上门问需求、解难题。他走遍全村每家每户,广泛听取意见,与村干部、村民代表制订了修路治“河”等一系列整改方案。
就这样,边改边做,边做边改,在马林方与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何村风气正了,干群心中的隔阂消除了,村里的发展建设也逐渐有了起色。
“村里啥时候修好路、治好‘河’的?”骑友追问。
“去年,俺村填坑铺路,终于把‘河’治没了,大家敲锣打鼓庆祝。”几位村民围上来,你一言我一语地向骑友炫耀,“这次修路3000余米,账目公开透明,开支清清楚楚。”“路面垫得高,水泥用得足,行家看了都夸质量好。”
“最让人高兴的是,通过治‘河’,村里风清气正,村干部主动服务群众,做事公正无私。村民有了诉求,都能得到回应,能办的从速解决。”何应臣笑得合不拢嘴,“谁家办红白事,党员干部都去义务帮忙,保管办得既热闹又省钱。”
没了“河”,何村像摘下面纱的少女般,渐渐露出了娇美的容颜。一年来,马林方策划的整村提升项目一个个实现,打井修路、美化墙面、栽花种树、修建广场……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各项事业欣欣向荣。
现如今,何村地净街宽、墙白瓦黛。文化广场上,老人弈棋,儿童嬉戏。村道间,人来人往,村干部和群众亲如一家。何村变身美丽乡村,镇级先进村、优秀党支部等荣誉接踵而至,马林方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县优秀第一书记。
“没想到变化这么大。如此说来,我倒真想看看以前有‘河’时是啥样。”听完何村治“河”的前因后果,一位骑友感慨地说。
“看不见喽!”何应臣笑着和这位骑友打趣,“现在,俺村干群一条心,哪还会再有‘河’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