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邓娴
红红的大枣缀满枝头,把枣枝压弯了腰。枣树下,一片红彤彤的尖椒在向游客招手。拔起一穰花生,剥开花生壳,嚼一粒黑皮花生,满嘴的香甜。从瓜藤搭起的廊下走过,挂满枝头的秋桃对着游客“微笑”,好像在等着游人采摘,眼前一片丰收的景象。
9月24日,内黄县枣乡情生态园里异常热闹,七八百名游客在此摘大枣、刨黑花生、品彩色玉米、观奇形瓜果,个个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该生态园负责人王相军看着满树的果子笑得合不拢嘴。他告诉记者:“生态园依托红枣产业,发展林下特色种植,枣树下种彩色小麦、彩色花生以及尖椒、紫薯等。如果单纯种植传统粮食作物,每0.067公顷地收入不超2000元。采用间作模式种植,每0.067公顷地收入8500元。尤其是今年,大枣、尖椒等都是大丰收,尖椒每0.067公顷地比去年增收约50公斤。”
特色品种是林下种植取得高收益的“良方”。王相军把黑小麦、绿小麦加工成面条,售价比一般的面条高一到两倍。像这样的新品种,该生态园引进了30多个,并引进新技术10余项,探索出“枣桃油、枣粮椒”等多种特色高效种植模式。林下种植的高收益吸引了当地很多枣农跟进。王相军指导枣农自办红枣采摘园100个,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
与枣乡情生态园的林下特色种植模式不同,内黄县文忠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是林下养殖业。走进后河镇西乜固村文忠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棚里的枣树上挂满了大枣,把本不粗壮的枝干压弯了腰,一群白鹅在枣树间的水坑里栖息。合作社负责人王己锋告诉记者:“这些枣树是密植枣树,是新品种。因为密植,所以树下不能再种植其他农作物了,我们就在树下养了两三百只鹅。鹅吃草,节省了人工除草的成本,鹅粪又是最好的有机肥,鹅蛋和鹅还可以卖,这种模式既节省劳动力、节约开支,又能增加收入。”
王己锋以前在家种着0.67公顷地,种的是小麦、花生等普通农作物,一年的收入超不过1万元。现在他通过流转土地,成立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棚冬枣,发展林下养殖业,收益大幅增加。
像枣乡情生态园和文忠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样,林下经济在内黄县发展势头强劲。如今,内黄县已发展农枣间作约18667公顷,杨树、刺槐林等成片造林2万公顷,形成了林下种植模式、林下养殖模式、森林景观利用模式,重点打造了林菜、林特、林药、林禽、林游等不同类型的林下经济发展基地。
内黄县林下经济发展势头是安阳市发展林下经济的一个缩影。安阳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依托林地资源优势,实施立体种养、复合经营,开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非木质产品采集与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积极鼓励发展“不砍树、能致富”的林地种植业、森林生态公共服务等业态,进一步提高综合效益,由此带动了药材、食用菌、苗木、特色蔬菜等林下副产品的生产。同时,安阳市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景观,开展游览观光、休闲娱乐、健身养生等生态服务,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双赢。截至目前,全市发展林下经济面积9.983万公顷,林下经济产值达18.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