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芒种节气刚过,盛夏的日头如烈焰般炙烤着大地。在汤阴县北部一望无际的广润坡上,颗粒饱满的麦穗压弯了秸秆,金色的麦芒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远处,一台台收割机穿梭于麦浪间,金黄的麦粒如水涌般倾泻进车斗中,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麦收画卷。
望着收获的小麦,菜园镇杨辛庄村党支部书记刘爱军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今年这近千亩的集体土地上,麦子长势喜人,麦穗个个饱满,亩产预计能达到550公斤到600公斤,又是一个丰收年啊。能给今年的村集体经济带来20多万元的收入。”
在该村汤阴县汉丰裕农业有限公司的粮仓大院内,各种农机具已完成检修保养,随时投入使用。“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我们今年也增加了不少设备,装载机、播种机、植保机、喷灌机一应俱全。”刘爱军说。走进粮仓,巨大的仓库也已经清理一空,为即将“颗粒归仓”的小麦腾好了地方。
杨辛庄村的土地位于菜园镇高标准农田的重点区域内,耕地面积近200公顷。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刘爱军带领大家注册成立了汤阴县汉丰裕农业有限公司,利用土地流转增加村集体收入。“通过这两年的运营,村集体收入显著提高,群众也享受到了实惠,村容村貌也得到了改善。”刘爱军说,下一步,他们将以全县高标准农田升级项目为契机,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粮食生产转化效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在菜园镇葛庄村的高标准农田间,机声隆隆,国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史国臣开着拖拉机在田间穿梭。对他这个种粮大户来说,收粮、播种并不是麻烦事,他的合作社里有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烘干机、色选机等大大小小的农机具100多台,这些现代化的设备保证了农业种植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今年的4600多亩小麦已正式开收,亩产在600公斤左右。我们的小麦和益海嘉里签了合约,每斤在1.2元左右,再加上秋粮,一年下来每亩地的净收入在300元至500元,收益可观。”史国臣说。
由于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菜园镇一直以来都是汤阴县的粮食主产区。据悉,2016年以来,该镇积极争取土地整治、千亿斤粮食、压采、高标准粮田提升等项目,争取资金1亿余元,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1000公顷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基本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目标。同时,该镇建设农技推广区域站,安装杀虫设备,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与益海嘉里签约,实现了订单销售、增产增收。
在确保夏粮颗粒归仓的同时,该镇未雨绸缪,把秸秆禁烧工作抓在前,坚持做到“夜校讲起来、横幅挂起来、标语贴出来、车辆跑起来、广播响起来”;按照层级分包责任制和网格化管理办法,明确职责及任务,确保全镇范围内“不着一把火,不冒一处烟”,实现“零火点”目标,全力提高夏收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