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埋骨他乡,英魂终归祖国怀抱,向英烈致敬。”“盛世中华,接你回家。”“看到迎回英雄的场面,我忍不住泪湿眼眶,为优秀的中华儿女骄傲!向英雄致敬!欢迎回家!”9月3日,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109位志愿军烈士忠骨终归故土。在距沈阳千余公里的林州市,一直在为林州籍抗美援朝烈士侯炳生寻亲的市民关注着现场,纷纷留下了滚烫的话语。
8月底,《人民日报》发布的《帮烈士寻亲,送英雄回家》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林州有关部门和市民纷纷行动起来,奔走相告,广泛宣传发动,通过多种方式帮助抗美援朝烈士寻亲,一时间,为烈士寻亲的浪潮席卷林州城乡。人们拂去岁月的尘土,接受英烈精神的洗礼,许多故事让人潸然泪下。
老两口不愿迁出山,只为等当兵的儿子回家
“我们村有一户烈属,姓侯,以前家里有人当兵未归,不知跟侯炳生烈士有没有关系。”8月29日,林州市黄华镇青林村栗园坡自然村村民李东仓给记者打电话提供线索。
《人民日报》公布的109位抗美援朝烈士中,有一位名叫侯炳生的林州籍烈士。但是,烈士的信息很简单:“侯炳生,河南林州人,1926年生,1953年7月牺牲。”同时附有烈士的印章、一双鞋底、一个腰带扣和6枚纽扣的照片。
林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接到发布的信息后,第一时间查找该市的烈士名录,发现上面没有侯炳生烈士的名字,而其他资料上也查不到烈士的信息,随即发动各级干部群众寻找烈士的亲人。李东仓看到信息后很快给记者打电话。
记者当即与在林州市人大常委会工作的付云周赶到栗园坡自然村。村里的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户烈属的主人名叫侯记中,长期独门独户居住在远离栗园坡自然村的哑巴沟,因儿子为革命牺牲而被列为烈属。侯记中的前妻去世早,后来,村干部牵线为侯记中找了后妻。侯记中去世后,村里长期照料侯记中后妻的生活。50岁的村干部秦林庆回忆说:“我上小学时,老师经常组织学生学雷锋,我和同学为老人抬过水、扫过院子。”
至于侯记中儿子当兵的事,村里人不知详情,建议找上年纪的老人了解。李东仓的父亲李有生86岁,身体硬朗,记事清晰。他回忆说,侯记中的儿子名叫侯先贵,新中国成立前五六年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区干队。后来,他只听说侯先贵牺牲了,但什么时间在哪里牺牲的不清楚。
侯记中的侄子侯斌在外村居住。他回忆说:“青林村以前曾叫小屯村。新中国成立后,家里人得知了侯先贵在外牺牲的消息,小屯村干部考虑到我叔叔和婶婶独门独户在山沟里生活不方便,建议他们搬到栗园坡自然村,方便照顾。可是,很长一段时间,老两口不愿意搬迁。干部问为啥不搬迁,老人说,他觉得儿子没有死,有一天回家了,他不能让儿子找不到爹娘。”
记者从林州市烈士名录上查找到了侯先贵的名字。信息显示:“侯先贵,1919年生,1944年参加革命,1946年牺牲于偃师县,牺牲时所在部队是独立团一营一连。”
虽然确定侯先贵不是我们要找的抗美援朝烈士,但记者一行聆听了一个感人肺腑的烈士故事。
夫妻临别时相约“我为国,你守家”
“合涧镇木纂村有一位90多岁的老大娘,她的丈夫就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请你们寻访。”8月31日,在安阳市工作的郭先生给记者打电话。
田桃英今年94岁,身体还算硬朗。镇、村干部证实田桃英的丈夫不姓侯而是姓郭。但是,田桃英与她的丈夫都有催人泪下的故事。
田桃英15岁时爹饿死了,家里把她送到郭家当童养媳,她只知道丈夫名叫郭加法,但没见过面。当时闹饥荒,田桃英和婆婆在家看家,郭加法和父亲、兄弟到山西逃荒。1948年,郭加法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军,随军出发前赶回家和田桃英见了一面。那一年郭加法23岁,田桃英21岁。
1951年,田桃英前往部队探亲,第二次见到了郭加法。田桃英在部队医院帮忙,想留在部队,但郭加法不同意。在部队待了近两个月后,郭加法要求田桃英回家并为她写下血书:“我为国,你守家。”郭加法还承诺,以后要养4个孩子,两男两女。最终,田桃英带着一张和郭加法的合影照片和一份承诺返回家乡。
两年后,她却收到公社送来的烈士证。1953年,郭加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被评为烈士。后来,她得知丈夫牺牲后被安葬在朝鲜铁原郡。
生活总要继续,田桃英从悲痛中振作起来。每天干活儿,孝敬老人,照顾兄弟。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医疗条件更是落后,因为在部队医院待了一段时间,所以田桃英就成了村里远近闻名的神医。周边许多村民都请她看病,田桃英有求必应。
田桃英没有生子女,却收养了两子两女。长子郭文喜说:“俺娘是个大善人,很能干,能吃苦,爱帮人。”
村干部侯太昌告诉记者:“老人不光有这4个孩子,认的干儿子、干女儿有上百个,大部分是小时候生病被她看好的。老百姓图吉利,让孩子认她做干娘,每逢过节,总有干孩子来看望她。”
记者问田桃英有什么心愿。她红了眼眶,哽咽着说:“我想让他回来,一辈子快过完了,到死我也想和他在一起。”
幸福来之不易,一定为烈士找到亲人
“为烈士寻亲活动,对我们来说是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为烈士找到亲人。”9月2日,林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张文启在寻亲途中告诉记者。
在为烈士寻亲过程中,热心的林州市民积极转发信息,提供线索,所有有侯姓居住的村庄都动员起来了,好多人还发动在外地工作和生活的亲人查找线索。林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根据市民提供的线索,先后到茶店镇大峪村、龙山街道其林台村等地调查。虽然排除了是侯炳胜烈士亲人的可能性,但记者和市民一样,为这些村战争年代出现的平凡英雄而感动。
原康镇番良村村民侯为民看到寻亲信息后,很快打电话联系村里3位抗美援朝老兵的后人,设法寻找线索。他告诉记者:“我们村有3人参加过抗美援朝,都是活着回来的,但现在都不在人世了。他们分别是侯才宝、王怀宝和我大爷侯玉福。侯才宝在抗美援朝时曾经担任班长,因为战争落下严重的风湿病。我记得,老人走路时直不起腰,夏天总用一条布单裹着腰。”
9月2日,临淇镇干部提供线索,该镇北河村村民侯全安可能与侯炳生烈士有关系,但知情的侯全安今年92岁,住在郑州市的儿子家。张文启带人很快赶到郑州市。
侯全安回忆,他弟兄三个,他排行老二,大哥叫侯根安,1926年生,属虎。年轻时,他与大哥一起被国民党40军抓了壮丁。那时,大哥18岁,他15岁,部队嫌他年纪小把他放了,大哥留在了部队。
老人的亲属说,侯根安可能当兵后改了名字。国民党40军的不少官兵后来被梁兴初的部队俘虏后改编成了解放军,然后参加过抗美援朝。
目前,为烈士寻亲尚没有找到确切信息。林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表示,他们将根据调查情况形成一个调查报告上报上级部门,然后再进行相关工作。
记者在寻亲过程中查阅了林州市烈士陵园的部分档案。档案记载,陵园里安息着3652名革命烈士,其中,抗日战争牺牲724人,解放战争牺牲2530人,抗美援朝战争牺牲135人,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牺牲263人,也有很多烈士安葬在外地甚至是异国他乡。
林州这个山城可谓遍地英雄。英雄的鲜血和生命,奠定了幸福大厦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