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疫情防控、环保管控和罕见暴雨,给安化集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安化集团认真贯彻“断臂求生、刀刃向内、稳住当前”总体部署,深入推进“化工16条”等脱困改革攻坚,并通过实施一批技改项目,确保气化炉及合成氨装置关停后,安化集团九天公司正常生产,实现持续盈利。
安化集团前身为河南省安阳化肥厂,是周恩来总理在北方八省市抗旱工作会议上定的项目。1966年,该厂开始筹备,1968年动工,1973年建成投产,是河南省较早的尿素生产企业,也是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内部少有的“国字头”化工项目。建厂以来,一代代安化人不畏艰难险阻,赓续红色基因,艰苦奋斗,使企业由建厂初期年产6万吨合成氨、11万吨尿素,逐步达到年产32万吨合成氨、47万吨尿素规模。1998年11月,时任河南省代省长李克强专程到安化集团视察工作。
8月12日上午,疫情防控期间,市委书记袁家健到安化集团现场办公,推动“万人助万企”活动走向深入。据了解,安化集团46台常压固定床造气炉及合成氨装置淘汰关停后,乙二醇系统失去煤制气供应也处于停车状态,甲胺、DMF、聚酯等装置所需原料均被迫向外采购,成本升高。为解决职工吃饭问题,在市委、市政府和河南能源的帮扶指导下,安化集团通过劳务工置换等方式向在运装置分流,同时利用检修安装工程公司对外化工维保劳务输出平台,输出职工200余人,确保了职工生活稳定。目前,安化集团在其他企业从事维保、保运的职工接近500人,有效解决了职工的生活问题,保住了企业的实力。
今年年初以来,安化集团6号锅炉连续运行223天,2号汽机连续运行175天,均创历史最高水平。甲胺装置运转率达到100%,DMF装置、聚酯装置运转率达到97.5%。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安化集团从工艺源头谋求脱胎换骨。为补上“气头”短板,实现装置工艺革命性重塑,安化集团举全力推进原料路线升级改造项目。
面对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安阳市提前谋划,制定了一揽子帮企助企政策措施,出台关爱企业家“八大员”行动计划、“洹泉涌流”人才集聚计划、“百舸竞帆”企业挂牌上市行动以及“千员帮千企”“一联三帮”保企稳业等企业服务专项活动,与“万人助万企”活动有机融合。
“当前,安化集团正值改革重生的关键时期,‘万人助万企’活动给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绝处逢生的机遇和支持。在市委、市政府和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的支持下,我们积极推进原料路线升级改造项目,目前各项手续已齐备,老装置被拆除,项目建设各项工作已准备到位。目前,安化集团正处在改革重生的攻坚期、企业命运的转折期、转型发展的关键期。这个阶段,我们的工作成效决定着安化集团的兴衰存亡,大家务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努力,超常规工作,尽快补上短板,只有把管理和发展的质量提上去,由长期拖后腿的‘包袱’‘失血点’转化为河南能源化工板块的‘优等生’‘盈利点’,才能迎来新的转机。”安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韩联国对记者说。
安化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徐爱军说:“我们认真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部署,以红色基因凝聚爱党、爱国、爱企的合力,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和转型观念,坚定必胜信心,以壮士断腕、卧薪尝胆的勇气和魄力,以勇于担当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全力以赴推进企业改革重生和转型发展,以优异成绩为实现‘一个重返、六个重大’目标任务,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