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是今年暑假以来,教育界一个大刀阔斧的重要改革举措,让很多家庭、学校、社会辅导机构调整思路。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各中小学均召开了多种形式的“双减”工作会,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想站在不同的角度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从学校的角度。“减负”,多年以来一直是学校喊的一个口号,但基本上是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具体措施也没有详细出台。今年,国家全面出台“双减”政策后,明确指出,限制或取缔学科类知识类辅导机构,全面推广课后延时“五加二”服务,作业更是分年级要求,小学一二年级没有书面作业,对考试也进行了限制。这是真减负,是硬要求。这样减负一开始可能会给学校带来焦虑,比如怎样给学生评价?学校教育质量会不会受到影响?我想说,不会的。在小学六年的学习中,文化课学习负担并不重,课本知识之外的学习才是小学更应该教给孩子们的。孩子们应多体会教材里蕴含的德育、爱国主义情感,上好音体美课程,多参加劳动教育、研学活动。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无限好奇的时候,培养爱好特长,奠定才艺基础,这些与知识一样重要。在市教育部门组织的一次座谈当中提到,孩子小学的主要任务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完美的心理。我想可以再加上一点,那就是文明的素养。只要具备这4点,孩子将来步入社会一定差不到哪儿去。与健康的身体,完美的心理、文明的素养比起来,小学的知识甚至是其次的。孩子们的很多特长、兴趣就是在小学培养出来的,到中学阶段,学业的加重,知识的强化,反而让学子们没有多少自主时间。所以,从学校层面上看“双减”,切实减轻作业负担,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加强体质和文明教育,才是学校应该做的。就应如“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那样,天真活泼地去撒欢儿。也应如辛弃疾所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是对孩子一生的奠基。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双减”其中之一是减轻学生在学校的作业负担,学生作业量少了,但对教师的要求会更高,既要量少的作业,还要成绩的提升、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精细化、量身订制布置作业。结合我校特点,学校每天下午课后两个小时的延时,争取让学生在第一个小时内完成作业。第二个小时,学生走入自己喜欢的社团当中,手工、美术、足球、篮球等社团百花齐放。这就要求每个班通力合作、及时沟通,班主任总体协调,科学统计孩子的作业总量是不是比较多,这些作业有没有重复的等。重复冗长的把它减掉,语文、数学、英语老师一起走入课堂共同辅导,对于有共同困惑的问题,可以集中讲一讲。这样,既保证了作业的精细精准化,又保证了及时解决孩子们作业中的问题,节省时间,还提升效率和质量。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双减”他们应该是最受益的群体。“减”去了课外辅导机构,对家庭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减轻了经济负担,对学生来说,减少了很多压力和不必要的强化训练,更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如果辅导机构一味地只灌输知识,没有开设思政课、德育课,那么,孩子的教育就有缺失,甚至成为高分低能、高分无德的学生。所以,我们应该把教育的主阵地还给学校,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在小学6年的时间里,培养孩子们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高素质的文明修养。我认为这应该是“双减”的核心意义。
“双减”,愿能给每一个孩子天真活泼的少年时代,给学校一个为国育才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