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万物勃发。以赏花、采摘、踏青等为代表的春游,不仅是旅游业发展活力的表现,而且成为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春游经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文旅融合又为春游带来哪些新活力?乡村振兴如何让好风景变成好前景?本期我们一起聊一聊。
又是一年踏青时
春游经济暖流涌动
高咪
春暖花开,春游踏青正当时。
春游经济暖流涌动。据携程网数据显示,今年清明假期,“一日游”产品预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5倍,自驾租车订单同比增长超10倍。假期同时带动了春日踏青游热度升温,露营、采茶、赏花等活动订单同比均呈现倍数级增长。
其实,春游经济不止清明假期,不少地方将春游与赏花休闲、特色美食、山地运动、亲子体验相结合,为游客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休闲体验。特色春游带动消费升级、促进就业增收,既满足了游客休闲消费提质升级的需求,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资料图
热闹的春游经济背后彰显了消费复苏的迹象,是经济回暖的重要信号。今年年初以来,多地奋战开门红、全力“拼经济”,通过发放消费券、补贴促销等方式助力经济复苏、提振消费信心。我们看到了旅游市场稳中向好的态势,更增强了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希望。在当前“消费马车”驱动下,春游经济不应仅局限于一次游玩、一款限定美食,而应突破季节、地域限制,获得更多发展的空间和可能。
在笔者看来,要让春游经济释放巨大活力,需要多项举措齐头并进。一是打造优质的消费环境。消费有热点也要注重质量、确保安全,只有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才有助于激发消费热情、促进消费增长。二是创新消费场景,新玩法带来新活力。今年春游市场中涌现出更多新玩法,包括踏青赏花、精致露营、游船开航等。如北京亮马河将游船体验、文化空间、美食体验等内容集合在一起,打造特色夜游项目。依托游船推出更多旅游消费场景,满足市民游客多样化、多层次的文旅消费需求。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游客体验。游客到一个地方观光,要吃、要住、要娱乐,还会购买当地特色产品。如果配套服务跟不上,游客来了看完就走,不会带来更多的消费机会,所以停车、如厕、住宿、卫生状况等需要完善。此外,春游还可以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推出民俗表演、赛歌会等活动,为春游增添文化内涵,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
一朵花撬动当地经济、一款美食带来一股消费热潮……春花香、春景美、春游经济带动市场热起来,消费火起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为经济增添更多活力。
给春游添些“文化香”
邓娴
春天是远道而来的浪漫,一切美好事物如约而至。在这个美好的季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在春天里赏景打卡。在微信朋友圈里,一张张花开满园的照片、一段段笑靥如花的视频成为春天的美好景致。也有一些地方通过举办赏花节来吸引游客,比如内黄县豆公镇的桃花节、鹤壁的樱花节等,游客在此不仅可以欣赏到美景,还能看到文化节目展演。
资料图
相比较单纯的赏景,带有文化节目展演的赏花活动会更受游客欢迎。在内黄县豆公镇桃花节上,游客一边嗅着桃花香,一边观看舞狮表演,还可以逛非遗集市和文艺游园、体验农耕文化,这样融合着趣味性、文化味,体验感十足的赏花活动给游客带来了良好体验。由此可见,在赏花游火热的当下,我们要为赏花游添些文化香气,让游客在浓浓的文化香气中感受“诗和远方”的美好,从而促使赏花流量变“留量”。
资料图
给春游添些“文化香”,我们要借助节日开展好文化活动,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与当下人们喜爱的项目融会贯通,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亮点。这段时间,借着踏春赏景,多地开展了内容不同的花朝节活动,比如在云台山汉服花朝节上,游客可以体验礼乐展演、国风民乐等特色汉服活动,也正因为花朝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成为地方景区引流的密码。这也启示我们,要让旅游不断升温,需要我们契合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求,把踏春赏景和传统文化习俗结合起来,为赏花经济注入文化内涵。当然,我们需要文化的助力,要结合当地的特色、景区的亮点开展文化活动,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比如,我们可以将殷商时期的特色活动与当下赏花活动相结合,增强游客观赏的趣味性和体验感。我们还可以在公园、景区举办古风活动,将城市文化和自然风景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增加国学、古诗词、人文典故、地方记忆等方面的内容,在场景中融入琴棋书画诗酒茶等传统文化技艺,让游客更多、更好地参与进来。
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赏花热热于一时,而飘出的“文化香”是能让游客记住过往、坚定文化自信的持久力量。所以,我们要用好地方文化,适时开展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做好锦上添花的大文章。
让好风景带来乡村振兴好前景
高倩
日前,安阳市第二届“惠民文化节·乡村文化活动年”在内黄县豆公镇开幕。当我们以花为媒,将赏花经济与非遗赶大集、文艺游园、豆公战鼓、舞蹈、戏曲、农耕文化体验等融合推出时,带给游客的是对安阳不同角度的认识,是多方位、多元素的体验与感受。
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推进,如今安阳市很多乡镇都有了适合地方发展的特色产业。让乡村消费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我们还需要构建“1+N”的消费新模式,升级消费场景,让好风景带来乡村振兴好前景。
资料图
同是赏花,上海的桃花节不局限于赏花,而是联动浦东六镇,结合各镇特色旅游元素,推出六条主题鲜明的文旅线路,满足了游客吃、住、游、购、娱需求,赋能了全域旅游,打造出文旅消费新场景。再如,近年安阳市以打造红色旅游矩阵为目标,打好红色旅游“三张牌”,构建了“1+N”红色旅游新模式,红旗渠每年吸引百万游客前来“打卡”,2022年,林州市接待游客1107.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0.69亿元。事实证明,找准适合地方发展的主打项目,辅以其他相关项目与服务,打造出“1+N”的文化旅游系列项目,不仅创新了消费场景,更为促进消费提供了动力。
当然,随着消费品质不断升级,我们也应不断升级消费场景,持续打造消费新场景,提升消费者兴趣,激发消费活力。最近,贵州乡村举办的“村BA”惊艳了众人,奖品是非遗苗族银帽和当地农产品,啦啦队身着少数民族服装上演“最炫民族风”。据报道,“村BA”带火了当地特色旅游,在3天4场比赛中,总决赛地台江县累计接待游客18.1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516万元。可以说,一届超燃的“村BA”给了很多人原生态的快乐,更让小篮球“转”出了乡村振兴新活力。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这些年,很多乡村使出浑身解数,特色小镇、网红民宿、美食之乡等一个接一个,但也不免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怪圈。绿色发展的底色反映着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未来,我们可以以绿水青山为媒,推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消费新场景,以“绿色经济”的不竭动力,为乡村振兴带来好前景。
-----------------------------------------------------------------------------------------------------------------------------------------
中 原 新 闻 网 (河南运营中心) 新闻热线:15903638356 商务合作:13373918983 投稿邮箱:4004597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