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传统观念里,无线代表着便捷、智能、高效,无线变有线,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呢?笔者走进潞安化工余吾煤业公司矿压治理研究中心一探究竟。
“我们在这个盖子上打个孔,接进来一趟线,如何?”在矿压治理研究中心,徐宁和队组负责人正在探讨自己的想法。另一边,在井下巷道,工作人员张陈冰、曹锦峰、杨阳正在测试改造优化后的电压,能否稳定供电。
作为集团内首个开展矿压防治研究的部门,矿压治理研究中心总结出了“望-闻-问-切-疗-验”的矿压治理工作法。在“闻”的环节,对巷道各项数据的测量,是制定治理措施的关键。
为了实时监测大巷的变形情况,自2021年起,该公司在东西翼的进风大巷、辅运大巷和胶带大巷共安装了139台激光测距仪,用于精确测量巷道的顶底板和两帮的变形量,为巷道的扩修提供数据支持。这些激光测距仪能够实现实时监测,并将数据传输至地面服务器,便于技术人员进行动态数据分析。
然而,在长时间的运行过程中,大家发现,激光测距仪的运维成本较高。“由于测距仪需使用厂家提供的电池供电,这些电池为一次性制造,平均每月需要更换一次,导致每年的电池费用高达58万余元。同时,频繁更换电池还产生了大量的废旧电池,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矿压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师芦盛亮介绍。
基于节省成本,减少环境污染这一目的,矿压治理研究中心组织骨干力量开展揭榜挂帅活动,利用集体智慧解决这一难题。徐宁主动揭了这个榜。“我在周例会上提出,能不能在东西翼大巷敷设一条专门的供电线缆,为激光测距仪供电。这样一来每年的电费仅需300多元,从而彻底淘汰电池。”徐宁说。
将想法转化为现实并非易事。徐宁带领团队对测距仪的电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保证测距仪防爆性能的基础上,开展了多次头脑风暴和地面调试。经过综合考虑技术和现场操作等多个方面,最终选择了“电池盖上钻眼并安装航空插头供电”的改造方案。
确定改造方案后,团队开始准备所需的配件,并进行了精心的组装和调试。在现场安装线缆和对激光测距仪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徐宁和他的团队成员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紧张和专注,因为他们担心前期投入了大量人力敷设线缆、改造仪器,最后却以失败告终。终于今年9月上旬,他们对西翼采区35台测距仪的供电方式进行改造,实现了正常供电和数据上传,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这一改造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证明了将激光测距仪由电池供电改为线缆供电方案的可行性,还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按照对东西翼大巷139台激光测距仪的改造计算,改造后第一年即可节省约47万元,第二年开始每年可节省约58万元。改造项目的成功经验还可以推广到公司其他地点的钻孔应力计、锚杆索测力计等矿压监测设备上,进一步降低运维成本。
“这是我们提高断疑能力,解决业务堵点的一个具体体现。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通过自我评价、内部反思等形式提升断疑能力,开展‘揭榜挂帅’,不断丰富和深化矿压治理‘余吾模式’。”芦盛亮说。
据了解,该公司井下东西翼大巷,作为连接北风井西翼采区和东翼采区的关键通道,承担着行人、运煤、运料和回风等多重任务,其服务年限已长达13年,总长度达到4145米。东西翼大巷激光测距仪供电方式的优化,可以24小时在线监测大巷群巷道变形数据,免去了频繁更换电池,调试装置的环节,无线变有线,年省50万。
记者手记:
创新意味着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创新既需要人们有人敢想,还需要团队的支持和敢干。
在供电方式优化以前,每年都会支出50余万元的电池购买费,这一直是矿压治理研究中心所有人的一块“心病”。此前,工作人员就曾制作了一个蓄电盒,来给所有的测距仪供电,虽然能节省费用,但是效果不甚理想。
徐宁揭榜后,开始着手优化工作。他在抖音上看到内蒙古同类型矿井掘进工作面测量中线装置有类似的供电方式,他便想尽各种办法,联系到负责人,共同探讨测距仪供电方式的优化。同时,他还翻阅各种论文,找到论文作者的联系方式,向他们请教。
晚上值班的时候,他又叫上队组负责人,一起探讨试验。小组的成员在井下一遍又一遍测试电压、电流,找到适合激光发射、测距仪表头、无线模块和供电方式的平衡点,同时和相关科室联动,确保井下用电符合防爆相关规定。
最终经过近5个月的试验,供电方式优化改造成功。创新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道虽弥,行则将至,矿压治理研究中心的“探路”之旅仍在继续!
武越 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