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三遍访”,解决群众的难题,对群众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对干部来说,这是了解下情、接近群众、增长才干的渠道,同样是难得的机遇。
为何这样说?我们的好多干部是“三门干部”,即“出家门、进校门、再进机关门”,对基层情况知之甚少,包括长期在农村工作的同志,也未必对农村的情况了如指掌。面对未知领域,想要驾轻就熟,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能力不足的危险始终存在。
能力从哪里来?一是来源于书本,二是来源于实践,这次“三遍访”活动就是一个实践课堂。我们制定的政策符不符合下情,还有多少需要改进的地方,甲地和乙地对同一政策的需要有何侧重,群众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看法是什么,等等,这些在“房子”里无法解决的问题,只有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到群众中去才能找到答案。“三遍访”活动中,需要我们的干部记录问题和解决问题,无论是“解决”还是“解释”,都是提升能力的磨刀石。以“解释”为例,如果“给年轻人说不下去,给老年人说不上去,给群众说不进去”,那你的政策水平何在?即使有较高的政策水平,但只会照本宣科,不会转化成群众语言,群众照样不会买账。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在领导干部帮群众解决问题时,群众也在帮干部解决问题,在8月21日开展的“三遍访”活动中,群众对停车难、健身设施的设置等提出了改进建议,这是他们长期观察和思考的结果,一定要将他们的合理建议落实到改革举措中。随着遍访的常态化,这些建议会越来越多。所以,遍访中,一定要有小学生心态,要抱着“求教”和“拜师”的心理,而不要有高高在上的心理,不光要学群众语言,更要学群众的“点子”。要放下身段,俯下身子,和群众坐同一条板凳,真正听民声,给群众办事,而不是“交差”过关”“糊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