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聊城 > 正文

聊城:时光长 豆花香

来源:聊城日报编辑:胡浩亮发布时间:2020-10-21 15:20:02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本厚重的历史长卷,记录着文化血脉。非遗不在历史中,就在我们身边。它源自生活,发端民间,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聊·印迹栏目通过寻访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非遗传承人,记录与展示聊城非遗的发展和魅力,探寻可行的传统文化传承之路,讲述新时代传统文化故事。

  临清,浩荡的大运河承载了它600余年的繁华,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截至目前,临清市拥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山东省非遗项目8项,聊城市非遗项目38项,临清市非遗项目195项,今天就带您走进临清,“品尝”市级非遗临清“托板豆腐”——

  天刚拂晓,一声声清脆的梆子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卖——豆腐嘞,水——豆腐嘞……”叫卖声中,早起的顾客闻声而去,“老板,来份豆腐……”

  市级非遗——临清周记“托板豆腐”第三代传承人周海洲取出豆腐刀,在水汪汪、嫩生生的豆腐块上划过,将切好的豆腐放在一块约30厘米长的木板上,“哒哒哒”切剁的节奏欢快悦耳,顷刻,豆腐块打成了骨牌大小。

  客人们一边闻着豆香,一边吸溜着将豆腐吸进嘴里。细瞧,嘴快的客人已经吃完了第一板,马上伸手再要第二板。“呼噜噜”,四周尽是“喝”豆腐的声音。豆腐入口即化,客人满口豆香。大清早,“喝”一板水汪汪、热乎乎、颤悠悠、滑嫩嫩的豆腐,肚子不饿了,身子暖和了,人也精神了。

  临清是一个美食之城,自古就有“小天津”的美誉,而周记“托板豆腐”便是这人间烟火里的“清欢味”。

  一块小小的豆腐,既是一种美食文化,也是一种人文情怀。凌晨4点,临清城还未苏醒,大多数人都还沉睡在梦乡中,而周海洲已经开始制作豆腐了。

  从古到今,做豆腐都是一个辛苦的职业,需要早起晚睡,而这样的作息,已经成为了周海洲的习惯,无论严寒酷暑,从未间断。30余年,时光在周海洲家狭窄的豆腐作坊里肆意流淌。

  “要想制作出上好的‘托板豆腐’,就得选上好的黄豆。”周海洲一边说着,一边将浸泡好的颗粒饱满的黄豆倒进磨浆机,豆浆和豆腐渣分别从两头流出。把原浆入铁锅,再点燃柴火慢慢熬至煮开,渐渐地,豆香气飘满了整个小屋,氤氲中,一大锅传统意义上的豆浆便做好了。

  “做豆腐的过程中出的东西都是宝贝。”周海洲一边用铁勺晃动着豆浆一边说,“比如这豆腐渣,就是上好的饲料,豆浆熬一会儿就能揭一张油豆皮……”做豆腐的过程,竟像“寻宝”一样,不知道哪一步就会寻出一件“宝贝”。

  大约熬制了一个小时,周海洲便开始“点”豆腐。俗话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豆浆逐渐停止沸腾时,只见他将满满一碗卤水缓缓加入豆浆,盖上锅盖。5分钟后,奇妙的变化发生了,豆浆慢慢凝结成块,聚成团。

  周海洲将豆腐脑舀进模架纱布内,并用纱布叠包,压上两块临清大城砖,慢慢沥出多余的水分。压制成型后,临清特有的味道,都包含在白白嫩嫩散发着浓郁豆香味的托板豆腐之中了。

  揭开纱布那刻,一股浓郁温热的豆香扑鼻而来,水润细腻的豆腐吹弹可破。所以,在临清,客人们不说吃豆腐,而说“喝”豆腐,就是因为豆腐非常水嫩,基本不用咀嚼。

  关于“托板豆腐”的由来,也很有意思。相传在明朝,曹州有个秀才进京赶考,家里很穷,带的盘缠不多,到了临清就花光了,只能露宿街头。后来,遇见了卖水豆腐的“豆腐李”,“豆腐李”见他可怜,就想给他几块豆腐吃,可他身边没有碗也没有茶缸,就把挡豆腐的小木板撤下来,把几块豆腐放上去用刀切碎,给了穷秀才吃。

  后来,秀才考上了状元,还当上了八府巡按。有一年他坐船去南方巡查,路过临清,执意在此停船上岸。州官闻讯,急忙往渡头闸口迎接,回衙时,有个卖豆腐的老头儿没来得及回避,被衙役训斥。哪知巡按大人掀开轿帘走了过来,恭恭敬敬地作了一揖,“豆腐李”方认出这位大人是当年考生,巡按又喝了一次“小板儿豆腐”。从此,这又白又嫩、温热可口的“托板豆腐”便在临清流传开来,并一直沿袭至今。

  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手艺,近年来,周海洲开始带着一部分下岗工人学习制作“托板豆腐”。“一方面,想让他们学习这项技艺,摆脱贫困;另一方面,可以让老百姓随处吃到这一美食。”周海洲道出心声。

  “托板豆腐”在历史长河中一直保持着它原有的味道,时光氤氲下,依然不变的还有人们对它的喜爱。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