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崔曲战斗铸丰碑

来源:中原新闻网编辑:健翁发布时间:2021-06-07 15:22:22

  在邯山区南堡乡崔曲村村东不远处,矗立着一座邯郸战役纪念碑。

  天气好的时侯,李志文老人经常去纪念碑前看看,回忆往昔峥嵘岁月。

  1945年出生于崔曲村的他,与邯郸战役(又称“平汉战役”)“同龄”,从小就听大人讲述着邯郸战役那些事儿,曾担任崔曲村党支部书记。日前,记者走近崔曲村和李志文等人一起瞻仰邯郸战役纪念碑。

邯郸战役纪念碑

  邯郸战役关系全局,意义重大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国民党表面上同意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坚决避免内战和和平建国的方针,实际上仍顽固地拒绝承认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民主政权的合法地位。1945年10月14日,第十一战区孙连仲的三个军(三十军、四十军及新八军),约4.5万人,在副司令马法五(兼四十军军长)、高树勋(兼新八军军长)的率领下,从郑州、新乡出发,沿平汉铁路及其东侧前进,企图以10天左右的时间赶到石家庄,会同胡宗南部继续沿平汉线北犯。

  1945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军委要求,晋冀鲁豫军区除以一部兵力截击沿同蒲路北进的国民党第一战区后续部队外,由刘伯承、邓小平指挥,对付沿平汉路北进国民党军,务求歼灭其一部或大部。晋冀鲁豫军区首长根据军委意图,集中第一、第二、第三纵队及冀鲁豫、冀南、太行军区部队各一部共6万人,并动员10万民兵配合作战,在漳河以北、邯郸以南地区歼灭由新乡北进的国民党军,在军事打击的同时争取新八军战场起义。这次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3万余人,争取起义1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物资。

  在位于邯山区刘村的邯郸往事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展墙上,有这样一句话。1945年10月17日,刚从重庆返回的毛泽东电示刘伯承、邓小平:“即将到来的新的平汉战役,是为着反对国民党主要力量的进攻,为着夺取和平局面的实现。这个战役的胜负,关系全局。”

  这是晋冀鲁豫军区部队继上党战役后给国民党军的又一次沉重打击,对阻止和迟滞国民党军沿平汉路北进,掩护人民军队调整部署及争取国内和平的斗争具有重大作用。

邯郸战役纪念碑

  崔曲之战,阻敌邯郸城外

  崔曲战斗是邯郸战役的关键一役。邯郸战役纪念碑记载:“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第一纵队杨得志、苏振华部,在南堡乡崔曲村一带与敌人展开激烈争夺战,全歼敌四十军一〇六师主力。第一纵队第一旅二十团团长王大顺等千余人,在崔曲战斗中壮烈牺牲,安葬于崔曲村东。崔曲战斗是邯郸战役的关键一战,该战阻敌于邯郸城外,使我军二、三、四纵队从上党战场赶到邯郸,形成了对敌进攻态势。”

  提起崔曲之战,李志文介绍,这是一场争夺战。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本来准备出兵东北,都是轻装备,四十军一〇六师装备齐全。第一纵队第一旅二十团进驻崔曲后,遭到多方面攻击,损失惨重,撤出崔曲。后来,第一纵队一部与国民党军展开争夺战,战斗异常惨烈。

  今年83岁的崔曲村村民李庆余介绍,当年他还小,但是见证了广大群众支援前线的情景,群众们帮着第一纵队部队挖战壕,为他们送食物、送篮子、装手榴弹等,感受到了军民鱼水情深。

  硝烟散去,精神永存

  近日,记者来到邯山区南堡乡崔曲村瞻仰邯郸战役纪念碑时看到,这里有两名环卫工人在清扫地面落叶,一些村民在拔除杂草。崔曲村党支部书记李玉刚告诉记者,2005年,为纪念邯郸解放暨邯郸战役胜利60周年,南堡乡特立此碑,自此精心维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来瞻仰邯郸战役纪念碑,聆听村里老人讲述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邯郸战役故事,无不为革命先烈们为民族独立而英勇献身的壮举而感动,深切感受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饶、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

  李玉刚介绍,“万亩桃花染碧血、红色首府铸丰碑”。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人民,进行战争依靠人民,胜利果实属于人民。硝烟虽已散去,但历史永存,我们每一个当代之人都应感谢前辈为我们打下的如诗如画的江山。几十年来,崔曲村党支部一直全心全意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1996年成为原邯郸县第一批小康村。近年来,崔曲村党支部依托漳河故道优势,大力发展林果种植,种植鲜桃、皇冠梨、富士苹果2000余亩;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举办桃花节、丰收节、采摘季等系列活动,扩大销售;与大型商超对接,实现订单化生产,促进果农增收。

  邯报融媒体记者:孟令卫  通讯员  李燊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