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不仅是避风的港湾
更是塑造孩子品格、启迪孩子智慧的摇篮
我们相信
每一个家庭都有独一无二的教育故事
每一份付出都值得被看见
每一次成长都应被铭记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双向成长”
六(4)班 裴婉晴家长
大家好,我是南屯头小学六年级(4)班裴婉晴的妈妈。在教育子女路上摸爬滚打这些年,我渐渐懂得:好的教育不是单向的“塑造”,而是父母与孩子并肩前行,在爱与理解中彼此成就。以下藏着我几方面的感悟:
一、在“示弱”中种下责任的种子
低年级时,晴晴总等着我帮她整理书包。某天我故意说:“妈妈今天头晕,你能当我的‘小管家’吗?”她眼神一亮,认真把课本、文具分类放进书包。第二天放学,她举着作业本说:“妈妈,我检查了三遍,没漏东西!”从那以后,我常“求助”她:“遥控器找不到了,你眼神好帮我找找”“这个APP怎么用,教教妈妈”。如今她会主动帮老人过马路、给妹妹系鞋带,甚至说:“妈妈,以后我就是家里的‘小老大担当’!” 原来,父母适当的“弱”,能激发出孩子骨子里的“强”。
二、用“错误”当孩子的成长教材
晴晴曾把同学的机器人零件弄坏,躲在房间不肯出门。我没有批评,而是带她去道歉:“我们一起想办法修好它,怎么样?”我们查教程、买配件,花了整整周末拼装。当机器人重新动起来时,同学妈妈说:“晴晴不仅修好了玩具,更修好了责任感。”这件事让晴晴明白:错误不是终点,而是学会担当的起点。现在她遇到难题,不再逃避,而是说:“试试呗,大不了再想办法!”
三、在“废话时间”里听见孩子的心声
曾经我总追问“作业写完没”“写字好不好”,晴晴渐渐不愿和我聊天。后来我学会没话找话:“今天学校的午饭好吃吗?”“你和同学玩什么新游戏了?”有一天她突然说:“妈妈,其实我最怕写作文。”我立刻接住话茬:“我小时候也怕,后来发现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样。”现在我们有个“秘密树洞”——每天睡前分享一个“小确幸”。这些看似无用的闲聊,让我走进了她的小世界,也让她懂得:妈妈的耳朵,永远为她的喜怒哀乐敞开。
四、做“会道歉”的家长
有次我错怪晴晴偷买零食,她委屈得掉眼泪。我蹲下来直视她的眼睛:“对不起,妈妈没弄清楚就发脾气,这是我的错。”她愣住了,半晌说:“妈妈,其实我也不该偷偷买零食。”从那以后,我学会在冲突时先说“我需要冷静一下”,而非急着指责。当父母肯低头承认“我也会犯错”,孩子反而学会了宽容与自省。
教育的真谛,藏在生活的烟火气里。作为家长,我们不需要事事精通,但需要永远保持“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心态——用倾听换信任,用放手换担当,用包容换勇气。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同路人,在理解与尊重中,见证她成为最好的自己!
成长路,不服输
六(2)班 秦荣泽家长
成长路有鲜花,也会遇荆棘,作为父母,伴孩子走好当下每一步,助他勇攀成长最高峰,愿他采撷远方缤纷景色,这是我们做父母的心中所念。
三年级时孩子接触到排球,起初荣泽是馆里年纪较小的孩子,在力量、体格、技术方面都不占优势,每周孩子都要去训练,一放学进家门吃点东西,收拾衣服就去训练。孩子的生活三点一线.学校、球馆、家来回跑,除了学习,便是排球。一年的时间,荣泽的球技突飞猛进,成为馆里年纪最小,球技最扎实的一员,每次接送孩子的路上,孩子都会讲馆里发生的事,通过学排球和教练的教导,孩子学会理解、包容,队友之间的配合与支持,学会团结队友,不乱发脾气、抱怨。训练的三年里,孩子从来没说过累。排球,亦师亦友,承载着孩子的喜怒哀乐,教会孩子凡事不轻易放弃。
作为家长,我会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为他加油鼓劲,为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因为我知道,成长的路上总会有风雨,但只要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