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夏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孩子们户外活动增多,游泳、玩水成了夏日消暑的热门选择,但溺水事故也进入了高发期。溺水,已成为造成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头号杀手” ,每一起溺水身亡事故的发生,都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精神伤害和无法弥补的损失。为了孩子们的安全,我们必须敲响防溺水的警钟,让每一位小学生都了解防溺水知识,让家长和老师都肩负起应有的监护责任。
一、小学生防溺水“六不”原则
1. 不私自下水游泳:许多孩子自认为水性好,便私自前往河边、池塘等水域游泳,却不知这些地方环境复杂,暗藏危险,如暗流、漩涡、水草缠绕等,一旦发生意外,很难获得及时救援。
2. 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孩子们相互邀约游泳时,往往缺乏安全意识和应对危险的能力。当其中一人遇到危险,其他人可能因惊慌失措或盲目施救,导致更多人陷入危险。
3. 不在无成人带领的情况下游泳:未成年人在游泳时需要成人的监护,成人具备更丰富的经验和更强的应急处理能力,能在危险发生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孩子安全。
4. 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的水域,如野外的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底情况不明,可能存在礁石、淤泥、枯枝等,容易导致溺水事故。此外,这些水域的水情复杂,如水温变化、水流速度等,也会对游泳安全构成威胁。
5. 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安全设施和救护人员是保障游泳安全的重要条件。无安全设施的水域,如没有救生圈、安全绳等设备,一旦发生意外,难以进行自救和互救;无救护人员在场,在溺水事故发生时,无法及时得到专业的救援。
6. 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当看到同伴溺水时,不熟悉水性的学生千万不能擅自下水施救,否则不但救不了人,自己也会陷入危险。应立即呼救,寻找大人帮忙或利用长杆、救生圈等工具进行救援。
二、溺水的危害与常见原因
溺水会导致人体窒息,使氧气无法进入肺部,进而影响全身器官的正常功能,尤其是大脑,缺氧4 - 6分钟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导致死亡。抽筋、体力不支、对水域环境不熟悉、未做好热身准备、忽视安全警示等,都是常见的溺水原因。比如,在游泳前没有做好热身运动,下水后可能因腿部抽筋而无法正常游泳;在不了解水域深度和水流情况的地方游泳,容易遭遇危险。
三、家长监护“四知道”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行踪和活动。做到“四知道”:知道孩子去向,了解孩子要去的地方是否安全;知道孩子活动内容,是否涉及游泳、玩水等危险行为;知道孩子和谁在一起,同伴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也会影响孩子;知道孩子何时回家,确保孩子按时归来,若未按时回家要及时寻找。
四、溺水时的自救方法
1. 不要惊慌:保持冷静是关键,惊慌只会加速体力消耗,使情况更加危急。如果突然抽筋,要保持镇定,不要慌乱挣扎,可尝试伸展抽筋部位的肌肉,缓解抽筋症状。
2. 仰漂等待救援:仰躺在水面上,放松身体,头部后仰,使口鼻露出水面,用嘴吸气、用鼻呼气,尽可能减少身体在水中的动作,节省体力,等待救援。
3. 利用漂浮物:如果周围有木板、树枝、救生圈等漂浮物,应迅速抓住,借助它们的浮力保持身体漂浮,增加获救机会。
五、发现他人溺水怎么办
1. 立即呼救:大声呼喊,寻求附近成年人的帮助,同时拨打110、120急救电话,准确告知溺水地点、溺水者情况等信息。
2. 智慧救援:不可盲目下水救援,可利用长杆、树枝、绳子等物品,让溺水者抓住,将其拉上岸;或向溺水者投掷救生圈、皮球、木板等漂浮物,帮助其漂浮等待救援。
防溺水,是一场不能输的生命保卫战。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时刻关注孩子的安全,加强安全教育和监管;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将防溺水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常提醒、多叮嘱;更希望每一位小学生都能牢记防溺水知识,远离危险水域,让生命之花在安全的阳光下灿烂绽放。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孩子们的安全保驾护航,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充满欢笑,幸福美满。
图文:李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