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对话世界,用“心”照亮未来。近日,记者走进邯郸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带领大家一同了解特教工作者背后的故事,聆听“折翼天使”的心声,感受爱与被爱的触动。在邯郸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有的用手指触摸世界,感知色彩;有的用眼睛细察唇形,对话世界;有的一生都活在幼年,喜怒言于表……面对这些孩子,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挖掘其内在潜力?如何让学生从自卑、自闭完成到自理、自立、自信、自强的转变?又如何培养学生在掌握自理能力的同时,使其学会一技之长,顺利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呢?
因材施教
“最后的答案是多少呢?”“432。”这是邯郸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视障教育部七年级一班的数学课堂上,老师与同学们之间的对话。白色的墙壁,蓝绿相间的课桌,同学们用手指灵活地触摸着胸前发黄发旧、扎满针眼的书籍,跟着老师的思路,敏捷地作出回应。
“他们的视觉信息收不到,我在讲解的时候就会在语言上多下功夫,用更鲜活、更生动的描述让他们理解。在学习几何图形的时候,我也会自制教具,让他们通过触摸感知空间,掌握这种立体感。”卢桥桥老师说。
“我觉得他们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他们能把听了几遍的相声模仿得惟妙惟肖,并且感知能力、识别能力、判断能力特别强,即使我从他们身边轻轻地走过,他们也能马上喊出我的名字。”当记者问及这些学生与常人相比有什么过人之处时,这是卢桥桥老师给出的答案。
记者提出想看看孩子们是如何书写的时候,孩子们异常活泼,麻利地拿出盲文写字板放在纸上,随即又扬起嘴角,一脸骄傲地反问记者:“阿姨,你真的没见过怎么写盲文吗?”在得到肯定答案后,他们满脸骄傲地拿着盲文笔开始在硕大的纸张上开始书写了。虽没有笔墨,但当下,记者却闻到了书香。
挖掘潜力
走近听障教育部37文化班,有一种出奇的静触动着记者的神经,办公室副主任尤思远告知记者,这个课堂上的学生和老师都是听障人士。再近一些,记者听到了“刷刷”——画笔摩擦纸张的声音。只见同学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专心地描绘着自己的作品。
武钊老师用手语告诉记者,他也是从这个学校毕业的,如今又回到了母校,教这些跟自己一样的孩子。说完,又指了指墙上的口号:“高考倒计时:444天。”指完,又对着学生满脸笑意地打起了手语,意思是:高考要考好,努力要趁早。同学们这才注意到记者,他们有的羞涩地一笑低下头继续画画,有的用一脸新鲜的表情注视着记者,仿佛有说不出的喜悦。
“他们非常喜欢画画,这些有听力障碍的孩子,往往注意力特别集中,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画画中,不被外界打扰。学校根据他们的特点,挖掘他们的特长,发展他们的特长,将来通过艺术生的形式,助力他们考入心仪的大学。”听障部主任丁敏介绍。
足够的耐心
“学前教育的孩子,有很多是自闭症、智力发育迟缓、听障多重残疾,在教育这些孩子的时候,我们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这些孩子,往往有刻板行为,且性情暴躁,稍不如意就会大哭,这时候我们会借助声音,让孩子听各种各样的声音,或者找触感不同的玩具,让他们抚摸,来缓解他们的情绪,让他们安静下来。”学前教育部樱桃班老师朱丽芳介绍。
“我们对待学生,往往比对自己家的孩子还要有耐心。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们骄傲。我们班有一个孩子,出生时因为某些特殊情况,双手特别无力,突然有一天他自己学会了撕纸,我们都特别激动,那种幸福感、满足感是难以言表的。因为这点进步对于普通孩子来说可能不值得一提,但对于我们这些孩子,他们每往前迈一步,对我们来说都是莫大的欣慰。有时候想想,是我来成就孩子,而孩子又治愈了我,特别满足。”说起这些,朱丽芳老师的眼中悄然泛出泪花。
职业教育
走近烘焙教室门口,红枣夹着奶香的气味儿扑面而来。同学们有的在打鸡蛋,有的在称黄油,旁边的搅拌机在卖力地运转。在烘焙老师陈英的指导下,同学们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
“他们非常灵敏,有时候我觉得这些听障孩子比普通孩子更聪明,他们通过察言观色,能读懂人的心。”陈英老师微笑着说。
相邻的烹饪部传来阵阵笑声,每个学生面前都放着一小盆辣椒,烹饪老师姚现祥介绍,今天要教同学们一个川味菜——干煸肉丝。
记者打趣道:“我看看哪一个小朋友做的最好呢?”孩子们一阵骚动,发出爽朗的笑声,纷纷指着自己做的最好。
开火、热锅、倒油,放入肉丝炸至外表微黄……随着姚现祥老师行云流水般的演示,一盘垂涎欲滴的干煸肉丝出锅了,同学们依次登场练习刚刚学来的功夫。等同学们全部做好,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之后,把菜的成品照片随即发至学校工会群进行售卖,一眨眼的工夫,师生们的干煸肉丝全部售完,所有食材没有一点浪费,同学在自创自销的过程中塑造了自信,有着满满的成就感。
无条件的爱
刚迈进培智班教室,一名扎着马尾辫、穿着绿色校服的小女孩便张开手臂,欢呼着向记者跑过来,随即一头扎进记者的怀里。
“这些孩子非常单纯,他们的喜怒哀乐全挂在脸上,她是喜欢你才要抱你。”培智6班班主任陈明笑着说。
“这些孩子刚来的时候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连基本的生活常识都不懂,而一个学期下来,他们现在已经能掰着手指做1到5加减法了,我特别欣慰。对待他们,就是要当成自家孩子,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工作。孩子从不会到会,家长从怀疑到信任到支持我们,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陈明老师由衷地说。
当问及哪一幕是他印象最深的事情时,陈明老师没有多想,坦然地笑着说:“每时每刻,都很难,也很难忘,也很感动。”
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欢笑着走进食堂,一碗碗冒着热气的饺子从窗口端出,出现在孩子们的餐桌上。同学们在冬至这天,吃着饺子,喝着热汤,一个个满足极了,饺子还没吞咽下去,嘴里便一直喊着:“好吃!好吃!”
这一天,是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师生们难忘的一天,既是中华传统文化节日冬至,也是该校新班子成立一周年。提前三天,该校后勤部就开始为学生这顿饺子备料,80斤猪肉、60斤韭菜、50斤大葱、150斤白面。冬至当天,全校教职工8点半齐聚在学校食堂,马不停蹄地开始包饺子。一捏一挤之间,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饺子从老师们的手中滑出。有的弯弯的像小船,有的肚大皮薄像元宝,有的捏出很多折像柳叶……7000个水饺就这样在老师们的谈笑间完成。
用心指引方向,以爱播撒光明。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用心、用情、用爱,润泽着每一个特殊的生命;用科学的康复知识、心理知识,让孩子从身体和心理层面得到质的改变;用专业的课程设置,教会孩子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用耐心和爱心,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使每一个生命都能开出绚烂之花。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