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南物流职业学院,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团队正通过“物联网+固碳增收+节能减排”技术为核心,打造出一套智慧农业大棚系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拥有庞大的大棚市场规模。然而,传统农业大棚面临着诸多痛点,如环境监测不精准、种植依赖人工经验、能源消耗高且效率低下等。针对这些问题,该团队立志通过科技手段,助力农业数字化转型与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智慧农业大棚系统是团队的“核心武器”,其中环境数据采集是关键支撑。通过智能硬件设备,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信息被实时采集并传输至数据中心。在这里,智能联动与组网技术确保了各项设备的协同工作,实现环境数据的精准监控与调控。
团队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们采用二氧化碳气肥技术,针对番茄、黄瓜、辣椒等农作物的需求进行精准调控,不仅使产量提升60%,还使每公顷年固碳量增长约58.4%。此外,智能生态气候控制系统(IECCS)的应用,进一步优化了农作物生长环境,实现了精准种植。
智慧平台是整个系统的“大脑”,其配备的智能视频监控设备,实现了对农作物生长全过程的实时监控与管理。通过智慧平台,农户可以远程查看大棚内的实时画面,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在实际推广应用中,智慧农业大棚系统取得了显著成效。以10亩西红柿种植为例,第一年投入成本26万元,累计收益达到8万元;第二年投入成本仅为1万元,累计收益却高达38万元;第三年更是以1万元投入,获得67万元的收益。相比之下,普通大棚和无大棚种植的收益则明显较低,外出务工的收入虽然相对稳定,但在长期收益上仍不如智慧农业大棚。
某润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智慧农业大棚系统的受益者之一。该合作社正在建设智慧大棚,其负责人表示,与普通大棚相比,智慧大棚具有显著的节电效果,既节约了成本,又提升了收益。
团队由多位行业专家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组成。他们立足专业、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在项目实践中,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岗位项目实践,从专业认知到实践平台,从课程综合设计到科研攻关,逐步锤炼工程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家团队为项目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他们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团队解决了众多技术难题,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智慧农业大棚系统的成功推广,不仅为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还在行业内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团队实现了“倍增效应”,以创业带动就业。未来三年,该项目可直接创造100个以上高质量就业岗位,并促进上下游企业间接创造数千就业岗位。
智慧农业大棚系统的出现,为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它不仅解决了传统大棚的诸多痛点,还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低能耗、无害化。这一成果不仅在河南省引起了广泛关注,也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慧农业领域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该团队将继续在智慧农业领域深耕细作,不断完善智慧农业大棚系统,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智慧农业大棚项目,不仅是一场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次生动实践。它让我们看到了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巨大潜力,也让我们对农业现代化的未来充满期待。
广告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