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消费 > 正文

七年后肿瘤卷土重来,刀尖“复活”薄纸脊髓

来源:中国网发布时间:2025-07-14 18:06:00

  “不做手术会瘫痪,做了手术也瘫痪”——辗转多家医院,58岁的郑阿姨得到的几乎是同一个绝望的宣判。当颈髓肿瘤在七年后卷土重来,脊髓已被压成“薄纸片”,二次手术的风险让众多医生望而却步。面对这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常驻河南三博脑科医院的北京专家刘宁毅然接下了挑战,一场与时间赛跑、在刀尖上“复活”脊髓的极限营救,正在上演……

  肿瘤凶猛:二次复发,脊髓命悬“薄纸片”

  七年前,郑阿姨因肢体麻木查出脊膜瘤,接受了首次手术。今年7月初,熟悉的麻木感再次袭来,并迅速升级,左侧肢体无力、行走困难。当地医院检查结果犹如晴天霹雳:肿瘤复发了!颈 3-5椎管内占位,体积远超从前。做手术很大可能会导致偏瘫!咨询上海的医生也是同样说法:不做会瘫,做了也会瘫,“瘫痪”几乎成了无法逃避的结局,一家人陷入绝望深渊。

  刀尖起舞:三小时“复活”脊髓的极限营救

  转机出现在河南三博脑科医院。面对这个“被判死刑”的病例,刘宁主任团队凭借丰富的经验,毅然接下挑战。“情况比较复杂!”刘宁主任介绍:复发的肿瘤横径占据椎管空间四分之三以上,将本应饱满的脊髓挤压成“薄如纸片”的脆弱结构。”他解释道:脊髓最怕这种横向的“碾压式”压迫,此刻的脊髓就像一根吸管被狠狠踩扁,稍有不慎,残留的神经传导束就会断裂。更棘手的是,这是二次手术,椎管内布满致密瘢痕组织,神经、血管、肿瘤组织如乱麻般纠缠。手术的每一步,都如同在布满荆棘的悬崖边行走。要在瘢痕的缝隙中开辟“安全通道”,在毫米级的操作空间里,精准地将肿瘤从这层薄如蝉翼、吹弹可破的脊髓上剥离下来。稍有不慎,哪怕很轻微的牵拉或震动,都可能成为压垮脊髓、造成永久性瘫痪的“最后一根稻草”。

  

  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刘宁主任团队为郑阿姨量身定制了周密的手术方案。手术台上,高精度的神经电生理监测仪全程护航,敏锐捕捉并实时反馈着脊髓神经的功能状态。显微镜下,手术精密展开:刘宁主任沉稳操作,小心翼翼地扩大骨质椎板,为操作创造空间;逐层松解致密的粘连组织;在肿瘤包膜与脆弱如“纸片”的脊髓间那几乎不存在的缝隙中,进行着毫米级的精细剥离……整个手术室屏息凝神,时间仿佛凝固。历经三小时高度紧张的精细操作后,肿瘤终被完整、精准的切除!受压变形的脊髓从“纸片”重现圆润形态。

  新生喜悦:从瘫痪边缘到行走自如

  手术效果立竿见影!术后,郑阿姨惊喜地发现,困扰她多日的麻木、僵硬、指端发凉感完全消失了。恢复速度远超预期,她很快就能下床活动。肢体力量、感觉、大小便功能一切正常。“本来都做好下半辈子卧床的准备了,真没想到,我还能自己走着出院!” 郑阿姨的笑声爽朗,充满了劫后重生的无尽喜悦。

  

  脊膜瘤——潜伏在脊椎里的“定时炸弹

  据刘宁主任介绍:脊膜瘤是椎管内较为常见的原发性肿瘤之一,起源于包裹脊髓的保护膜(脊膜)。虽然生长缓慢,但它就像一颗藏在脊椎里的‘定时炸弹’。” 他解释道,随着肿瘤体积不断增大,对脊髓的压迫会日益加重,导致疼痛、麻木、无力,直至瘫痪、大小便失禁,甚至危及生命。

  “手术是唯一根治脊膜瘤的有效方法,时机至关重要!”刘主任指出,“越早发现、越早手术,效果越好。肿瘤越小,脊髓受到的压迫和损伤就越轻,自身的代偿空间就越大。这样,手术全切率高,神经功能也更容易完全保全。”反之,若拖延不治,等到脊髓被严重压扁、神经功能严重受损时再手术,瘫痪风险将大大增加,且造成的神经损伤往往是不可逆转的。

  

  刘宁

  主任医师、讲师、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外六病区副主任,河南三博脑科医院院长助理、神经外科主任兼二病区主任,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导报》杂志审稿专家。

  专业特长:颅脑肿瘤的外科治疗,尤其擅长胶质瘤、脑膜瘤、听神经瘤、垂体瘤、幕上半球肿瘤、小脑肿瘤、鞍区肿瘤、桥小脑角肿瘤、岩斜区肿瘤的外科治疗。

  

  赵海龙

  神经外科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师从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吴斌教授,擅长各种复杂颅脑损伤、脑卒中、颅底肿瘤、颅咽管瘤、脑干肿瘤和颅内复杂动脉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广告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