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闻网邯郸讯(苗发强 荣勇)在磁县,有一家用小“种子”做出大成绩的公司,拥有1.5万亩种苗生产基地、15亿株销售量和2亿元产值,它就是邯郸市禾下土种业有限公司。磁县是全国唯一的国家区域性甘薯良种繁育基地县,而邯郸市禾下土种业有限公司则是全国甘薯作物唯一入选国家种业阵型的企业。
而三十多年前,人们还想不到当时的这家初创企业,会有现今的高能级、好声量。企业的出众成长,得说一个人——邯郸市禾下土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崔伏喜。
技术创新,不断突破甘薯种业“芯”
在河北省邯郸市禾下土脱毒红薯种苗繁育基地恒温恒湿组培实验室,数千个组培瓶里一簇簇红薯苗吐着嫩绿的小芽,技术员正在无菌操作台上进行红薯脱毒、组培苗扩繁试验。
研发中心是禾下土种业有限公司的“技术心脏”。实验人员手中的一枚种块,经过高温灭菌、催芽,在高倍显微镜下,拨茎尖0.01到0.03毫米的一个小细胞,进行伤口的愈合、生长,7个月后,再进行病毒血清和PCR病毒检测......这样需要两年多研发时间的薯苗,每年供应市场达5亿株左右,年产值约3000万元。
“红薯苗虽小,但都有一颗‘科技芯’。”崔伏喜说道,谈起自己决定做红薯种苗研发的初衷:“2010年前后,甘薯种植发生了大规模的病毒致病,导致当年红薯产量减产。传统的甘薯种苗生产是以一家一户、上万个家庭育苗为主的,病毒传播之后,传统的生产模式难以解决病毒这个技术难题,而且本身企业已有的生物脱毒技术非常适合。”崔伏喜觉得需要自己带头站出来解决问题。
禾下土公司在2012年决定做脱毒技术,最初攻关时,面临病毒检测手段不行、检测量化判断模糊、培养基难以满足不同品种需要,还得科研团队自己调配等问题......在一次次的失败过程中,崔伏喜亲力亲为,带领团队逐一克服难点,最终做出了优秀成果。
多年来,禾下土公司一直把种业技术创新列为发展核心,以加强甘薯种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目标,确立“搭平台、聚人才、促创新、重转化”的整体思路。2021至2022年,自主投资5425万元,建立1万余平方米的现代化甘薯研发中心,全面提升科研基础设施条件,构建现代化甘薯种业创新基地,聚集人才资源,统筹建立课题立项、资金筹备、人员配备机制,着力推进重点课题的联合攻关。通过技术转化、试验示范、推广应用,让一大批新科技成果成为生产力。基地自主研发的脱毒技术,能够去除红薯中常见的黑斑病、根腐病、软腐病等植物病毒,平均亩产提高30%以上,现已成为国内技术领先、规模较大的脱毒红薯种薯、种苗生产基地,有效推动我国甘薯产业的健康发展。
加快推动“种业基地+商业化繁种体系”发展 打造甘薯种植新高地
脱毒红薯产量高,病虫害少,如何能将它推广到更多的地方,尤其是为国家应急储备粮的发展提供助力,崔伏喜的答案是:“甘薯种业基地+商业化繁种体系建设”。在禾下土甘薯组培苗驯化扩繁基地里,绿油油的甘薯苗在大棚里生长开来,枝叶饱满,看着分外喜人。
好产品销出去才是真的好。在产品的销售上,崔伏喜带领公司一班人,明确以构建“甘薯商业化繁种体系”为目标,同步推进育种基地、组培基地、种薯基地、育苗基地“四位一体”规模化建设,在福建龙岩、海南三亚建立南繁育种基地;以河北磁县为中心建立组培苗扩繁基地;以河北磁县、安徽界首、广东深圳、海南昌江为中心建立脱毒种苗繁育基地,并以河北磁县为中心在全国开展脱毒种薯基地合作建设。禾下土公司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具备了一定的良种繁育能力,用一套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初步建立了甘薯商业化繁种体系。
以品牌建设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崔伏喜还不断持续加强品牌化经营,形成“禾下土”甘薯种苗、“亿甲宁”甘薯产业服务、“观兵台”鲜薯供应链三个主导品牌,使企业行业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与品牌知名度持续提高,成为国内甘薯行业领域排头兵。“脱毒红薯苗品质好、成活率高、价格和普通苗接近,每年采购量在120万棵左右。”来禾下土种苗繁育基地采购种苗的河南省中牟县种植大户王全军这样说。
禾下土公司先后承担了国家区域性甘薯良种繁育基地、全国甘薯新品种联合鉴定、全国甘薯新品种试验和观摩基地等重要任务,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河北省科技进步奖、河北省十佳种业企业等荣誉称号,并积极履行企业责任,参与扶贫攻坚、慈善、捐助等社会活动,被授予河北省脱贫攻坚奉献奖。
“下一步我们计划加强扩繁苗生产,并加强优质商品薯销售,条件成熟后在云南建设50亩地的甘薯储藏、分拣、加工中心,实现年销售红薯5000万斤。”崔伏喜说道,他将继续带领禾下土公司用科技提升种业创新,以规模化产业布局,提高甘薯种子繁育供应能力,让所有种植者用上健康种苗,持续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