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勤俭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名公民应尽的义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在如今物质文化生活日趋丰富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做到“杜绝舌尖上的浪费”。9月22日,我国迎来了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丰收节里话节约,由邯报融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小分队,兵分多路,进农田,进菜园,到田间地头听农民说说种地的那些事儿,感受他们心中的苦与乐。
49岁的张现科,种了20多年的菜,每天起早贪黑在8亩菜地里忙活,他说,种菜的不舍得吃好菜
种菜是真的不容易
张现科家住我市永年区张庄村,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也是远近闻名的种菜好手。近日,在张现科家的菜地里,记者看到,烈日下张现科正半蹲着在地里拔草。看到记者到来,他停下手里的活儿,朝地边走过来。
看到张现科也没戴个草帽,记者问他,这么晒怎么不戴个帽子遮挡一下?张现科说,已经习惯了,这样干起活儿来更方便。记者眼前的张现科,皮肤黝黑,手上满是泥土,衣服上、鞋子上沾满了灰尘,从外貌上看要比实际年龄大些。
得知记者的采访本意,张现科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种菜可不是个轻巧活儿。”张现科告诉记者,他已经种了20多年菜,家里有3个大棚,也有露天菜地,总面积大概8亩多。他主要以种蔬菜为主,像生菜、西蓝花、辣椒、西红柿、黄瓜、茼蒿、油麦、白菜、豆角等,他都种过,一般什么季节适合种什么菜他就种什么。
“就拿种西蓝花来说,如果是新手光播种就是一件累人事。”张现科指着地里的一朵朵西蓝花花球对记者说,露天种植西蓝花一般是在每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种之前要先把土地弄成畦田,每畦之间都要挖一条沟,这样有利于浇水和排水,一亩地的面积大概能栽2800棵左右,种植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太密,如果距离太近会影响花球生长。一棵西蓝花的四周间距保持在50厘米左右最好,这点就需要经验了。播种完后,直到地里长出西蓝花花球,大概需要60天左右的时间,这期间除了要保证充足的光照外,平均每星期还要浇一次水。浇水时一定要调控好水量,不能过多或过少,如果水浇多了,地里的种子容易腐烂;如果水量过少,还会影响种子的萌芽。西蓝花在生长期间,地里长出杂草时,为了保证安全,不伤着西蓝花的花球,一般都是人工拔草。
“拔草说起来轻松其实最累人了。”张现科说,在地里拔草时,他和老伴基本就长在地里了,一亩地,两个人,一天时间,根本干不完,而且干活时还得一直保持半蹲着的状态,一小会儿时间就会觉得腰酸腿疼,所以只能蹲一会儿站一会儿。尤其在夏天,不仅日头烈,地里蚊子、虫子乱飞,胳膊上、腿上被蚊虫咬出包,被草划出伤,都是平常事。另外,对农民来说,种地受天气因素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天气好,风调雨顺的话,辛苦的劳作能看到丰收,所有的苦累也觉得值了;如果遇到天气异常,那损失可就大了,一切辛苦都白费了。
看到浪费食物是真心疼
张现科对记者说,除了露天菜地外,在蔬菜大棚内种菜也不省事,大棚内不仅空气闷热潮湿,而且都是1.2米左右高度的小拱棚,就算是不干活,在棚内窝着腰待一会儿也会觉得不舒服,更何况还要在棚内锄地、打药、浇水、施肥,半天活儿干下来,身体就顶不住了。尤其是夏天,大棚内就像桑拿房,最高四五十度的高温,在棚内待一会儿,全身就湿透了,汗水顺着衣服往下流;冬天时,棚内棚外感觉两个季节,一出大棚最怕吹风,种菜的一般都有腰疼、腿疼、腰间盘突出的症状,这些都成了职业病。
“当看到菜地的蔬菜丰收时,心里觉得最高兴,之前所有的苦累也就都不觉得了。”张现科说,在夏天,为了把新鲜的蔬菜运送到市场上卖,他会在凌晨2点多起床到菜地收割、打捆。因为绿叶菜如果提前收割,容易不新鲜,卖不上好价钱,所以一般从凌晨2点多到5点多,用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把打捆好的一车青菜运往早市。
“自古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件大事,别看我也算是种菜大户了,我却不吃好菜。”张现科说,种菜的不吃好菜,是因为不舍得吃,一般我们在家就吃外观不好看、不好卖的菜,好菜挑出来希望卖个好价钱。
“我挺不能接受浪费食物的。”张现科说,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是勤俭节约的传统啥时候也不过时。他看到有人把吃不完的饭菜直接倒掉,或者在外面吃饭时看到有人即使把吃不完的饭菜扔了也不打包,心里就会觉得很心疼,虽然花的是别人的钱,但是他依然觉得不舒服,因为在他的眼里,食物最珍贵。
邯报融媒体记者 周聪/文 范文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