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邯郸 > 正文

邯郸肥乡五人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来源:中原新闻网编辑:王杰仁发布时间:2022-01-03 14:03:36

  近日,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肥乡五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列其中,代表性传承人崔建军-落花堂木刻(传统美术类)、代表性传承人李学民-木镟技艺(传统技艺类)、代表性传承人李春凤-冀南四股弦(传统戏剧类)、代表性传承人刘运娥-织字土布技艺(传统技艺类)、代表性传承人张迎风-冀南皮影戏(传统戏剧类)。

  落花堂木刻✦

  

  “落花堂木刻”是由嫁妆铺花棂雕刻传承而来的一项传统技艺,其木刻作品主要以表现书法、花鸟、人物、动物等传统文化图腾为主,容高浮雕、浅浮雕、蝉翼雕、阴刻、阳刻、线刻等多种刻制技法于一身,可以在一幅作品同时汇入多种传统文化元素使用多个传统刻制技法。

  

  崔建军,先后应邀参加了由文化部、河北文旅厅在山海关联合举办的“长城脚下话非遗”非遗联展。由京、津、冀三省市文旅厅局联合在沧州市举办的“流动的文化”非遗联展和中原文化节、园博会非遗展等多个专业展出。2021年6月,被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授予“最美乡村工匠”称号。

  

  崔建军还带着弟子,积极参与社会层面的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把肥乡区毛演堡中心校等学校,作为木刻技艺的“传习基地”。

  木技艺✦

  

  李学民自幼跟随爷爷练习木技艺。爷爷去世后师承本村老艺人程金庆,继续在沙窝传统木领域深耕。从业至今已有30多年,2017年8月被邯郸市人民政府、邯郸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肥乡区木镟技艺邯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李学民木用的车床完全以人力做动力,原汁原味地传承了古人木镟技艺的工具、手法和特色。脚踏式大镟床和手拉式小镟床他都能运用得得心应手,这在全国是非常罕见的。李学民所掌握的木碗套镟技艺可节约木料三分之一左右,刷新了世界对中国传统木文化的认知。

  

  除了木镟技艺之外,李学民对大小镟床木镟技艺的价值点和价值量都熟稔于胸。传统木技艺是我国的根源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以前主要用来制生活用品和玩具。李学民在保留了古人木制作种类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保持了使用老床老手法的前提下创作出了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作品。

  为更好地传播木旋技艺,李学民多次受邀参加中原文化艺术节、河北省旅发大会、世界木材日、中国东盟博览会、世界传承人大会等重大活动。

  南四股弦✦

  

  2009年12月,李春凤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出生戏曲世家,父亲李天敬是四股弦剧团老艺人,哥哥李同彬是四股弦高手,姐姐李秋凤四股弦剧团主要演员。李春凤自幼学戏,8岁登台,在父亲、姐姐指导下进步很快,16岁就成了本村四股弦剧团台柱演员,她一边学戏,一边上学,上初中时因唱歌、唱戏嗓音宏亮,表演出色,多次受奖。

  

  1977年初中毕业,就开始跟团演出,学会了几十出传统剧目,如《忠保国》《斩姚奇》《天子路》《清查府》《打金枝》《贺后骂殿》《西岐州》《李广保皇娘》《杨金花夺印》《刘金定杀四门》《洪风口》《王三秀掉印》《王三秀合印》《吴新闹楼》等,均可在剧目中担任主演。

  

  2012年以来,李春凤在以剧团演出的同时,又致力于戏曲传承工作,多次在学校为学生上戏曲表演课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青年学生,有的还跟着剧团演出。李春凤的徒弟中,有三名已成为剧团主要演员。2018年李春凤在石家庄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2018传统戏剧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班(第二期)”培训,受到过左丽萍、王杰等众多名家的精心指点,李春凤的表演技艺也得到更大提高。现在李春凤对戏曲传承事业更加痴迷,惟愿把这项传统技艺一代一代传下去。

  织字土布技艺✦

  

  刘运娥从小开始跟祖母和母亲学习纺花织布。她对纺花、打线、印线、掏、绑机、搓花节、浆线、络线、经线、闯抒、过交、织布等几套主要工序都样样精通。特别是纺花,她不但技术熟练,而且花样推陈出新别出心裁,经常受到村民交口称赞。2019年12月被确定为邯郸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以布织画需要有很深的织功基础和绘画功底,在织布方面刘运娥能用两页织出白布、各种波浪纹、各种方格、凉席、席片纹等布,用四项缯织出斗纹、水纹、斜纹、鱼眼、竹竿节、升子底、井字格等,又发展创新了梅花点四页缯、桃花四页缯、胡椒眼、斜纹、鱼眼、许状元拜塔等一千多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在此基础上,刘运娥经过多年实践创新,把传统的东西赋予新的文化内涵,用织布机织出人物、名人字画、花、鸟兽等各种图案,富有文化气息,具有极高的保存、收藏价值。2006年带领村民成立了肥乡张庄传统棉纺合作社,组织200多名“织女”常年从事土布制作,注册“璞瑞祥”商标,并成功引入市场,开发出成衣、床上用品、土布字画等系列200多种产品。运用传统的纺织技艺,巧打文化牌,用文化促经济,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刘运娥本人因在“非遗”传承中业绩突出,在2011年被评为肥乡县十佳女能手,2011年授予邯郸市“巾帼先锋”荣誉称号,获第六届邯郸市“三八”红旗奖章,2012年被授予邯郸市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巾帼行业明星”荣誉称号,2014年3月授予邯郸市 “双学双比”女能手荣誉称号。

  冀南皮影戏✦

  

  张迎风从小就热爱皮影戏,老爷爷张志丕,二爷张希堂,父亲张新国都唱皮影戏。1993年张迎风拜韩克礼为老师,学习皮影戏,韩克礼是东马寨皮影团里技术水平最高的老师。仅十几年时间,他学会了皮影戏全部表演技能和制作皮影的技术,在演出时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打铁首先本身硬,为了当好一名团长,张迎风充分利用一切剩余时间,自己在排练屋背台词、唱曲调,有时为了一个影人的表演动作,不知排练多少次才能完成,嗓子喊哑了,手磨破了,但他从来没有叫一声苦,目前学会了皮影戏全部表演技能和制作皮影技术,学会了不同人物的各个唱腔。

  

  今后为了使东马寨皮影戏很好地传承下去,张迎风表示:“要更加虚心学习,使得自己的技术能够精益求精,当一个好团长,带好一团人。”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