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成武县张楼镇有个刘菜园村,在抗日战争时期,该村东南角有个四合院,非常坚固,被人们称为“小皇城”。1942年,在一次抗击日伪军的“扫荡”中,这个四合院里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一家人用石磨盘砸瘫了敌人的坦克。“小皇城”磨盘砸坦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
8月10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来到位于刘菜园村的“小皇城”,听当地村民讲述了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金城汤池“小皇城”
三伏,酷暑。8月10日午间,成武县张楼镇刘菜园村没有喧嚣、拥挤和噪杂,有的是静谧、安宁。
村东南角,有一处墓园,其中一处坟茔前立有一座石碑,上书“革命烈士刘金端暨配夫人刘姜氏之墓地”,原来这里便是革命烈士刘金端的墓地。78年前,老人在“磨盘砸坦克”的激烈战斗中,不幸牺牲于日本侵略者的枪下。
从刘金端的墓地往北行走不远,再折向西,便可看见一处残破的土墙建筑。刘菜园村村干部刘学香介绍,抗战时期,这里是一处坚固的四合院,“磨盘砸坦克”的抗战故事便发生在这里。
四合院年久失修,残存的房子也摇摇欲坠,绿色的青藤爬满了后墙,让人很难将革命遗址与其联系起来。墙脚下,有一方石碑,上书“刘菜园磨盘砸坦克旧址”。
在刘学香的帮助下,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见到了刘金端的曾孙、65岁的村民刘学库。据刘学香、刘学库等人介绍,这处四合院原本非常坚固,墙上挖有射击孔。四合院的主人叫刘金端,他自幼好强,家境殷实。
战争频仍,兵荒马乱,土匪横行。为护家看院,刘金端家购买了一些枪支。虽屡遭偷袭,但土匪、盗贼都没有得逞。人们因此给这处坚固的四合院送了个雅号——“小皇城”,以形容其像北京的紫禁城一样坚固,打不开。
四合院目前残存的后墙,记者目测大约有半米厚,可见其当时非常坚固。“除了四间正房外,这个四合院还有四间南屋、三间东屋、三间西屋,大门朝西。”刘学库回忆,“西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处炮楼式的建筑,是用胶泥和秫秸等夯实的,犹如现在的水泥、楼板,非常结实。”
刘学库介绍,刘金端有两个儿子,二儿子早亡。
“听老人讲,日军侵略我们村子的时候,全村31口房子被他们烧坏了30口。”刘学香介绍。抗日战争爆发后,沉寂的成武大地燃起了抗日的烽火。遭受日本侵略军铁蹄践踏的穷苦农民和爱国志士,面对国土沦陷、盗匪蜂起、家园难保而忧心忡忡。
“小时候,在四合院附近坑塘洗澡游泳的时候,还从水里摸出过炮弹。”57岁的刘学香回忆。
而45岁的村民刘继昌回忆,他小时候曾经从四合院的墙缝中挖出过子弹。从他们的回忆中,我们可以推断出这里曾发生战斗。
为了抗日保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村民们筑村、购枪炮、搞武装,勇敢地拿起了抗日武器,保卫家园。其中,成武县二区,北靠巨野县,东临金乡县,距三个县的日伪政权统治中心均较远。金乡至成武公路穿过二区的南部,是金乡、成武日伪军联系的必经之地,这里的民团组织发展较快。
由刘菜园的刘平德和张曹庙的张庆兰等为首的包括乔庄、许庄、王桥、前李庄等十几个村庄的民团联防队,活动集中,村村自卫,数村联防,一村有难,八方支援,是这一带比较有战斗力的农民武装。他们联络及时,行动迅速,紧密合作,经常出其不意地袭击日伪军,很快就打出了名气。其中,也包括刘金端的“小皇城”。
“俺家曾经住过八路军的伤员,老人给他们做过鞋和被子。”刘金端的另一名曾孙、81岁的刘学言说。
日伪军来袭,石磙顶住大门
1942年5月16日中午,在金乡至成武的公路上,白浮图至苟村集一带,尘土飞扬,马达轰鸣,两辆坦克开路,19辆汽车满载张牙舞爪的日伪军开到黄楼、高堌堆附近。500多名日伪军,分数路对公路以北的村庄进行“扫荡”。各村民团紧急动员,分头抗击日伪军。战斗先后在黄楼、王桥、前李庄打响。
下午战斗打响,各民团奋勇参战,,阻击敌人,但终因日伪军兵多势众、武器精良,民团难以抗击,只好撤出村庄,在广袤的田野里利用麦田、坟地和沟壕等作掩护,灵活地打击敌人。刘菜园是这一带距金成公路较远的一个小村,村北是一片洼地,十几里没有村庄。村子没有围墙,四周却有大水坑围绕,村子地势东高西低,只有一条东西街,绝大多数人家住在街北边,街南边东头只有村民刘金端家的一个四合院。
“我听父亲说,那天村民们刚吃过午饭,突然听到不远处枪声大作,而且声音越来越近。”刘学库说,当时民团联防队负责人一方面组织人员防御,一方面组织老弱妇孺撤向村北。
此时,独处村东南角的四合院里,刘金端一家除两个孙子去村外参加阻击敌人外,他的儿子、儿媳及两个孙子、两个孙女都没有撤走,他们决心凭借手中的武器和坚固的院落进行抵抗,保护自己的家园。
“我的曾祖父当时虽然已70多岁,但性格刚烈,不愿离开这个家。”刘学库说。
刘金端对儿孙们说:“咱们不能走,一走咱这个家就完了。‘炮子’不认人,敌人也害怕。”他叫儿孙们用两个石磙顶住朝西的大门,并亲自爬到土楼上监视敌人。
“我自幼就听父亲讲述当年的抗日故事,很多细节早就烂熟于心了。”刘学库说。
磨盘从天而降,砸瘫日军坦克
刘金端登上土楼后,发现附近村庄的逃难百姓纷纷撤向村北的大洼地,而100多名日伪军以两辆坦克开道,气势汹汹地追到了村头。当时,刘菜园只有十几户人家,虽不富裕,却家家有院,户户有枪,土棚屋顶上还筑有隐身的“女儿墙”。日伪军下午4时许进村后,既入不了院,也找不到人,只好在街上乱转,而村民们则从院墙“枪眼”中瞄准敌人,一枪撂倒一个,战斗持续了近两个小时。
日伪军看到分散行动吃亏太大,就向刘金端的四合院集中攻击。随后,一辆坦克就径直开了过去,企图撞开大门。但因门前道路狭窄,坦克难以发威,两次撞门无果。接着,坦克调整位置继续撞门,厚厚的大门嘎嘎吱吱作响,随时都有被撞开的危险。一旦大门被撞开,刘金端辛苦创下的家业将荡然无存,一家人的性命也难以保全。
在此紧急关头,刘金端急中生智,马上让其儿孙一起将大门门楼上作掩体用的一扇石磨盘抬起来,砸向正在撞门的坦克。只听“哐当”一声巨响,奇迹出现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引以为傲的现代化武器,却被中国农民用磨盘砸瘫了,趴在大门外,动弹不得。日伪军一见他们赖以进攻的坦克被砸瘫,都惊呆了。
时近黄昏,成武县抗日政府独立营赶来增援,撤往村北大洼的各村联防队员开始反攻,散布在田野里的民团联防队员也与日伪军周旋。日伪军担心夜战被歼,便用另一辆坦克拖带着这辆瘫痪的坦克离开。
在这场战斗中,73岁的刘金端因年迈行动迟缓,不幸中弹身亡。而这次反“扫荡”,却毙伤敌人58名,砸坏坦克车1辆,给了日伪军沉重的打击。刘菜园“磨盘砸坦克”的英雄壮举灭了敌人的威风,在当时被传为美谈。群众还编了歌谣:“‘小皇城’,响当当,十八岁的闺女扛大枪。鬼子死,汉奸伤,磨扇能把坦克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扇立下战功的磨盘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展出。
讲述完当年磨盘砸坦克的故事,刘学库、刘学香等人还讲述了一些没有载入“正史”的故事。据他们介绍,当年这个四合院内曾落入多颗日本侵略者的炮弹,但令人惊讶的是,凡是落入四合院的炮弹统统哑火。
“四合院越来越残破,我担心它有一天会突然倒地,希望有关部门能对其进行修缮保护。”刘学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