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乡村充满活力,吸收了整整一个夏季的骄阳和雨水的能量,田野里的庄稼都逐一饱满起来。秋高气爽,蔚蓝色的天空下,位于菏泽牡丹区李村镇特高压电站的菏豆33号优质大豆高产基地,生机勃勃,丰收在望。
菏泽牡丹区李村镇刘楼村“第一书记”贾大勇,利用后方单位资源优势,先后协调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和菏泽市科技扶贫专家团,在李村镇组织开展四期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受训农户500多人次,发放各类资料和明白纸1100多份,组织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解决生产问题,为当地群众科学种田、产业增收和脱贫致富提供科技支撑。
“这50亩优质大豆就是科技帮扶的成果,我通过与牡丹区科技特派员和服务队协调,他们提供大豆优质种子资源和技术支持,村里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形式,承包特高压项目复垦土地50亩,产出的优质豆种以订单形式出售,既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又带动了村集体收入增加。”贾大勇信心满满地说,“大豆生长过程中加入富硒元素,在今年市场行情稳定的情况下,预计收入将翻一番。”
“菏泽市科技局四名驻村‘第一书记’来到李村镇后迅速进入角色,融入群众生活,深入田间地头、项目一线、群众家中,了解村情,把脉问诊,迅速投入到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中去,不怕辛苦、不辞劳累。现在村里道路通了、路灯亮了、坑塘活了、环境美了、群众心里乐了。”牡丹区李村镇党委书记贾欣国说道。
市科技局派驻李村镇“第一书记”组长、李村镇杨镇集村“第一书记”高翥予拿着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一页一页地翻着,上面被标记得密密麻麻,笔记本上记录的就是他驻杨镇集村以来的帮扶“成绩单”。
驻村以来,高翥予走街串户,对每户家庭人口、生产生活、经济收入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并且认真记录在册。
针对杨镇集村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高翥予想方设法,把村委会房子前后都进行了硬化和美化,为村党员活动室安装了空调,解决了党员学习集会、村干部值班冬冷夏热的问题。同时利用“第一书记”经费,续修村里道路1.8公里,该村所有主要街道都硬化完毕,并协调有关部门,解决了村里因地理位置特殊造成的机井用电问题,为317户村民提升改造自来水用水难题。
“结合‘第一书记’工作体会,没有后方单位的大力支持,‘第一书记’工作是寸步难行的。成绩都是大家共同干出来的,李村镇政府和杨镇集村‘两委’班子还有一些老党员以及村民都给了我极大地鼓励和充分的理解,没有理由不去努力把工作做好,我始终如一,用真情和实际行动书写一份合格的振兴乡村答卷。”高翥予向记者说道,更让他感动的是,村民把一面写着“为民办实事,人民好公仆”的锦旗送到市科技局,以最朴素的方式表达了感激之情。
随后,记者来到李村镇王河圈行政村,村里正在修建下水道。
张乾是李村镇王河圈行政村“第一书记”,驻村后,他入户走访,深入了解村民的所急所需,想方设法帮助村民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2019年11月份,经过多方联系,他邀请市立医院专家医生10余人,到村里免费送医上门,服务贫困户120余户。
“村里建设下水道,张乾便利用‘第一书记’资金,又结合村民出资等方式,为村里建设3.5公里的下水道,解决了村里无下水道的难题。”该村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第一书记”为村民办实事、解真难,增强村民发展的信心,也赢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高李村位于李村镇西部,紧靠251省道,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土地流转面积600余亩,主要用于玫瑰园种植、牲畜养殖、风力发电、采摘园等。市科技局驻高李村“第一书记”李晓凯到村以后,迅速完成了角色转换,结合实际认真开展了各项驻村工作。
针对村内部分企业之间道路不通的问题,积极联系并依靠上级单位,动员相关企业,新修建生产路5公里,并且将下水道修缮完成,同时还投入2万多元购置200多棵绿化树,进一步提升了村容村貌。
村里因为活动场地狭小,不具备其他学习娱乐的条件,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难题摆在了李晓凯的面前。“考虑到怎么让村民能健身、能娱乐这个问题后,我们积极筹集30余万元资金,建起了乡村大舞台和文化长廊。”有场地、能娱乐,乡村大舞台和文体广场即建即用,当时就发挥了作用,李晓凯告诉记者,现在每天晚上跳广场舞的村民特别多,就连邻村的村民晚上也都赶来凑热闹。
贾欣国表示,“第一书记”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为我们镇村两级干部树立了榜样,展现了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镇村两级干部深受“第一书记”工作精神的感染,主动对标学习,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干部作风明显改善。下一步,我们镇党委将全力配合好“第一书记”工作,让他们甩开膀子开展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