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车间就在家门口,既顾得了家,还挣了钱。”晋城市沁水县张村乡金田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派忙碌景象。在此打工的李鲜茹说:“农闲时我和村里的五六个姐妹来金田园上班,一年收入一万多块钱,现在两个孩子都参加了工作了,我们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
今年40多岁的李鲜茹是沁水县张村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需要供养两个孩上大学,由于没有什么挣钱门路,家庭经济压力大。自从进入扶贫车间,她不仅学会了专业技能,工作时间还很灵活,一年下来能挣一万多块钱。
发展一项产业,盘活一方资源,造福一方百姓。这不仅需要村集体的带动作用,也需要当地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建设和对农户的农产品进行收购、加工,不仅给他们提供就业岗位,还坚定了他们致富奔小康的信念,达到奔小康的水准。”说起扶贫车间,沁水县金田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霞说,根据困难群众和低收入农户实际情况,把他们安排在不同岗位,采取灵活的工作制度,保障他们既能顾家,又能在家门口就业赚钱。
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和居家就业,稳定增加收入,沁水县通过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培育龙头企业,积极探索构建企业、村集体、合作社、村民相互依存的联结机制,实现了村企联动融合发展。如今,各乡镇的扶贫车间越来越多,不仅村集体有了稳定收入来源,群众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村民幸福感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松山腰村是该县胡底乡的一个传统村落,青壮年劳动力少,农民收入渠道单一,产业一直发展不起来,今年5月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根据村情实际,在产业培育上想点子、找路子,利用村里闲置的10栋大棚发展菊花种植。
目前,基地已经引进了唐宇金秋、黄越山金背大红、泉乡冲天等11个品种,每栋大棚可栽种菊花苗3000株,预计今年十月份左右,这些菊花就可开花上市。“种植菊花,第一个是管理省力,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第二个是用途广,无论是观赏、制茶、祭祀,前景都非常不错。我们就是看准了菊花的市场潜力,才决定发展菊花种植。”沁水县胡底乡松山腰集体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张新建给笔者算了一笔账,按照当前市场最低价算,一棚大约可收入3万余元,不仅解决全村弱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实现了贫困户的收益分红,增加了村集体的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