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晋城 > 正文

转型蹚新路 迈上新赛道 十组数据看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变化

来源:太行晚报编辑:郭晨霞发布时间:2020-08-24 11:16:59

  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聚焦“六新”突破,落实“四为”要求,以实际行动助推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跑出加速度,下面十组数据告诉你开发区的新变化。

  1、“18+8+13”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支持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创18条”、“快8条”,成为开发区最宝贵的制度优势;先后调整13名开发区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成为开发区调整干部力度最大的时期。这些重大举措,从赋权,到赋能,再到干部,既有“含金量”,更有“含新量”,是开发区之所以发生积极变化的最大政策红利。

  2、“10+5+21”

  2018年以来,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考评,在全国218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晋升10位,排第119;在中部50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晋升5位,排第22;在全省58个工业类开发区中晋升21位,排第2。2019年,开发区以全市1%的国土面积,贡献全市58%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71.6%的利用外资,93.6%的进出口总额和98%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产值。

  3、“1+30+8”

  围绕富士康打造全产业链,从根子上发力破解“一康独大”,一年半时间,新引进30个高科技光机电产业项目落地,8万平方米的光机电加速器A区厂房装满企业。从富士康的一棵大树,变成了一片发展苗圃,集群集聚态势正在形成。

  4、“13+14+3”

  围绕高质量转型,在全区仅13家高新技术企业基础上,新引进14家具备高新技术资质的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一番。其中,3家企业技术全球领先,超高速机器视觉是世界一流技术水平,钨钢硬质合金材料是国家卡脖子技术,上海全友光纤微裂纹检测技术国内唯一。

  5、“2+3+2”

  围绕营造创新生态,全省率先搭建2个新型研发平台:光机电产业研究院、富士康晋城智造谷;形成3个研发应用方向:纳米材料和纳米器件、半导体光电材料与器件、光机电集成技术与重大应用;形成2个专业细分领域产业群:集聚“取像—传像—成像—稳像”的光电“眼睛”类视觉系统企业14家,集聚“钨粉原材料—棒材—刀具—铣磨及采掘装备”的工业“牙齿”类装备企业6家。

  6、“从57%到96%”

  2016年-2018年三年时间,全区项目签约42个,落地24个,落地率只有57%。2019年当年签约项目23个,落地22个,落地率96%。今年上半年,签约项目30个,总投资207亿元,30个项目已全部落地,5个项目已投产。签约数量全省第二,签约金额全省第五。

  7、“从6人到31人”

  2019年以前,全区所有企业和项目团队中,博士以上学历仅有6人。2019年以来,新引进和落地项目中博士以上人才达25人。其中:5位院士坐镇光机电产业研究院,10位教授加盟专家委员会,10名博士带项目落户开发区。

  8、“从20年到8年”

  围绕稳住基本盘,努力把富士康厂房20年回购提前12年完成,稳存量、扩增量成为富士康园区内生需求。疫情以来,园区仅用18天时间恢复满荷生产,上半年产值逆势增长18%。仅相机模组一项,2018年产值12.8亿元,2019年38亿元,今年预期可以做到60亿元。

  9、“从2条路到2个基本”

  围绕落实市委“九有”要求,在金匠园区6年时间仅有金鼎路和金匠街两条路的基础上,一年半时间,新建9条园区道路,形成“五纵四横”的路网骨架,激活园区6000亩存量土地,占园区产业用地的95%,园区路网基本成型;破题推动园区水、电、气、标准地、标准厂房等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形成供给机制,要素支撑基本到位。

  10、“从92亿到140亿”

  聚焦发展光机电这支翅膀,坚持以创新制度集聚创新资源,成立两支基金,出台全生命周期政策,强化各类要素支撑。光机电产业产值从2017年的92亿元,突破到2019年的140亿元,连续两年突破百亿大关,年均增幅26.3%,成为晋城增幅最大、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产业集群。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