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城区一处安置区建设现场采访,项目负责人十分苦闷:“现在项目太缺人了。我们的一些员工要返岗,但不少地方不让出村,还有的说出村就不能再回去了。”
企业招工难,根源在员工返岗难。从2月25日零时起,我市检疫站点应撤尽撤,公路断点一律恢复,路畅了,但“堵点”还没有完全打通。比如出村关卡,一些村庄对本村想要外出务工的人员仍然采取“有去无回”的态度,出去就不能再回村了,这让务工者顾虑重重。还有社区关卡,个别小区进出要多头重复填写表格、扫描二维码,把大量精力用在了“表格抗疫”上。这种“一刀切”式的防控,看似“硬核”,实则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是变相的乱作为。这些“中梗阻”不打通,人员不能按时到岗,就会打乱企业复工复产和重点项目建设的节奏,即便开工了,达产率也很难保证。
越是在防控吃劲的时候,越是要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是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第一线,也是复工复产的第一线,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各项疫情防控要求,这是硬任务,丝毫不能含糊;另一方面,也要坚持精准施策,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渴望就业的人尽快返回工作岗位,而不应超越疫情防控实际需要,阻碍经济社会秩序恢复。
在这个过程中,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基层政府要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城市社区工作者的培训,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准确把握防控工作要求,精准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既不能放松警惕、麻痹大意,也要避免矫枉过正、用力过猛。同时,要指导各地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作用,引导居民群众加强自我约束,形成群防群控的防控工作格局,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更有力的安全保障。此外,要针对疫情防控需要推出特色服务,如开通返岗复工包车,通过点对点的方式,把务工人员从家门口送到厂区门口。对一些有需要的企业,也可由政府部门帮助协调厂区附近闲置宾馆,作为临时员工宿舍,既便于员工加班赶产,同时也降低通勤中感染病毒的几率。
凡事必作于细成于实。只有把细节做好了,“中梗阻”疏通了,复工复产这场硬仗才能真正打好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