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9日,孙希贵通过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向汶川捐款1万元。3月3日,广平乡政府工作人员到孙希贵大娘(右一)家中了解捐赠情况。□文/图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薛蓓蓓通讯员魏晨阳
3月3日上午,开发区广平乡小袁庄村村委会来了一位大娘,大娘向屋里探了探头,慢步走进村委会里,手里握着一沓现金。“原来,她是想给武汉捐款,但是不知道怎么捐,所以来村委会问问。”在村值班的包村干部赵丙海说。
“国家有难、八方支援,我也想出一份力。”大娘戴着口罩,白了一大半的头发被扎成一个马尾。大娘名叫孙希贵,今年64岁,是小袁庄村村民,她了解到武汉疫情形势仍然严峻,瞒着老伴想把自己攒下的5000元钱捐出去。
“这是我父亲留下来的钱。”谈起这笔钱,孙希贵的眼睛有些红,眼角泛着泪光。孙大娘说,她的父亲孙吉廷当年是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擅长维修各类机械,人称“孙百能”。她的父亲前些年去世,留下一笔补助,共12000元。由于兄弟姐妹不在身边,这笔钱的处置让孙希贵犯了难。
村里的干部告诉记者,这不是孙希贵第一次“慷慨解囊”了。2008年,孙希贵就用父亲留下的这笔钱向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捐了1万元,用于汶川地震后的重建工作。这对一位普通的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我就是想让我父亲的这笔钱发挥点作用,作为一名中国人,能做一点是一点。”
这次孙希贵想向武汉捐5000元,她告诉记者,这笔钱包括上次捐赠剩下的2000元和自己60岁以后领的养老金。“政府对我们这么好,我一直想着把这些钱回馈出去。”孙希贵坚定地说。
“大娘平常省吃俭用,可节省了。”了解孙希贵生活情况的小袁庄村村干部袁恒博说,孙希贵家里并不富裕,她老伴平时种地。孙希贵心脏不好,腰也不好,在家里做鞋垫补贴家用。村干部和包村干部给孙希贵做工作,劝回了这笔捐款,接受了她这份心意,并告诉她全村的党员和企业负责人正在积极捐款,一定能把她的心意带到需要的地方。
虽然这笔捐款被劝回了,厚厚的一沓现金被放回了孙希贵衣服的口袋里,但是这份沉甸甸的爱心温暖了在场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