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聊城 > 正文

从现代到当代看李奇茂艺术创作的变与不变

来源:聊城日报编辑:胡浩亮发布时间:2020-05-26 16:18:52

  李奇茂教授享寿九十有五(1925-2019),近百年的人生中经历了大时代的考验,1952年就读于台湾政工干校艺术系,师从梁鼎铭老师学习人物绘画等专业,毕业后在金门工作,经常带着大量金门速写到梁中铭老师家请他指导。在1959返校当教官时梁又铭老师是系主任,由于本身才能出众及梁氏兄弟的栽培,再从军职转文职。在文化、艺术、教育领域贡献良多,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相对同时期的艺术家多选择西方油画媒材去进行创作,李奇茂却选择固有的笔墨去区隔出文化当中的象征意义。表现差异化是他对媒材及文化的传承,坚持对于深具文化底蕴的水墨作品的独特创作态度,少见于同时期的画家,让其他国境的观赏者有了更深一层了解。

  另外,艺术家通常只是为了推展艺术市场,绝大部分的人选择与画廊合作以商业模式进行,而李奇茂先生选择另外一种途径,以公益的立场,在海外以传统水墨艺术,结合台湾的风土民情,让当地的华人侨胞及外国使节、友人,能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的底蕴,透过书画这样的形式去传达情谊。

  2019年5月24日,李奇茂教授仙逝,是两岸艺坛,甚至世界艺术创作、艺术教育界的损失。李奇茂是本校荣誉博士和终身教授,尤其对于本系贡献卓越,他鼓励学子研究和创作,设立了“李奇茂艺术教育奖助学金”,支持各种艺文展览教育活动。2020年本系特以论文集册及本校与中山纪念馆共同主办“最是人间——李奇茂水墨人物传承纪念展”纪念先生,透过研究论文和传承纪念展,让读者观者了解李奇茂这一生经历,身处现代与当代如何截获东西方近代艺术观念的差异,并思考整理更融洽的面貌,展现各自主体和客观的优势,使水墨结合时代,成为当代重要的国际绘画语言。

  对于题材的选择,关乎艺术家的绘画表现能力和如何展现其象征性内涵,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驾驭所有题材,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描绘到位,尤其是画人物“形神兼备”。

  李奇茂是如何通过不断的修练而有所成就的?他曾提到交往过的近代画家张大千先生,在谈论其“破墨泼彩”之艺术成就外,其中特别提到张大千先生总是称赞别人,提到某位画家瀑布山水画得非常有气势,另外一位画家描绘的仕女非常优雅,还有其他擅长花鸟或专画走兽的名家……李奇茂当时除了敬佩张大千的大量和气度,令他体悟的是张大千所提解析作品之外,称赞同行,也是肯定他自己,我会的别人不一定会,别人会的我都全会。这样的领悟和提醒,使李奇茂除了从技术的难度,更往题材的广度、内涵的深度进行全面提升,求新、求变、求自我风格。

  笔者是李奇茂门下,请教老师要如何创作,他在谈话中特别强调两个观点: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方面:一是对于自我文化的认同及传统底蕴接续与文化主体性的传承;二是对于深化不同的文明素养及必须关注世界艺术潮流的当代性与发展性。尤其是他行遍世界各大洲,体验当地不同文化,遍览观赏艺术博物馆,深切体悟而提出“艺术不光是教技术的问题,而是要教如何面对艺术问题,用正确的观念解决艺术创作问题。”

  李奇茂走过近一世纪,环境造就他成为台湾常民生活图像最佳演绎者。李奇茂以艺术眼光注视着现实,开展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创立中华画院,推动两岸代表性画家、高等学府举办学术研究座谈深度交流,见证历史的记录,面对时代性题材,建构精神性人文主义,以超凡智者的高度,诠释从现代到当代水墨的议题性。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