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栋瓦房错落有致,一条条小巷干净整洁,人均年收入1.2万余元……走进冠县东古城镇北刘庄村,一幅秀美的乡村图景映入眼帘。而几年前,这里晴天尘土飞扬,雨天道路泥泞,路边杂草丛生,垃圾随处可见,村集体收入为零……是什么原因让这个贫困村变化如此之大?当地老百姓说:“是人民子弟兵帮俺们过上了好日子!”
帮着建好党支部
北刘庄村位于冠县西北部,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制约,村民以传统的农业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村里没有特色产业,一度是个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
2014年,聊城军分区机关与北刘庄村签订了帮扶共建协议。军分区机关坚持“服务中心、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互促共赢”的基本原则,按照“建强班子带队伍、选准路子引项目、设施援建促提升、文明创建献爱心”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党建引领、文明共建、产业增效、基础援建、科技助民、医疗帮扶等六项行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贫困村没有过硬的党支部班子引领,脱贫工作就会失去方向,没有坚强的队伍保证,脱贫工作就会失去动力。”军分区政委郝爱军这样说。2018年,北刘庄村“两委”班子换届,退役军人刘明龙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军分区积极协助村里建强村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解决了积压多年的土地产权使用问题,带领群众新上多个产业项目,
“原来村里没有一个特色产业项目,900亩耕地,只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经营方式单一,收益也不高,年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原村党支部书记刘之臣告诉记者。
“帮助上一个好项目,就能为村民打通一条致富路。”军分区司令员于海波说。
军分区机关引导北刘庄村逐步推进“藤稔”葡萄大棚产业化基地建设,组织民兵发挥技术优势,带头扩大面积、加强田间管理、实施无公害种植,再加上当地气候和土壤的特殊影响,避开了葡萄上市的高峰期,村里的葡萄不仅品质好,而且收益逐年提高。去年种植大棚的农户每个棚年收益平均达到3万元,最高的达到了5万元。北刘庄的村民尝到了发展葡萄温室产业的“甜头”。
军民团结一家亲
老支书刘之臣指着村头路边立着的“爱民路”路碑介绍:“道路硬化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制约了群众致富发展。”为了解决路的问题,军分区机关多方协调,筹资100余万元,为村内整修石桥、铺设砂石路面,协调资金12万余元,为村内安装太阳能路灯53盏。
军分区机关团以上干部通过“一帮一、手拉手”活动,与村里品学兼优的困难家庭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每年为每个学子提供不低于500元的资助金,目前,已有两名学生顺利考上了大学,其中一名大学生武玲玲,还专门从黑龙江给军分区写来感谢信,表示一定好好学习,将来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2020年,北刘庄村再传捷报,该村已被列入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候选对象。有人民子弟兵鼎力帮扶,北刘庄村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