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找巷长”,这是最近莘县十八里铺镇苏堂村最流行的一句话。为创新村级治理模式,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去年以来,十八里铺镇积极探索推行“巷长制”,并首先从苏堂村开展试点。
苏堂村是省级文明村、省级“美丽宜居村庄”,近几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苏堂村产业发展愈发壮大,维护村庄环境、公共设施等村级事务也日益繁杂,具有推行“巷长制”的需求和基础。
“现在,我的农业技术服务站都快成了村民的纠纷化解站了。”6月16日,苏堂村村民刘朝辉说。苏堂村党支部通过投票选举,在无职党员中选出9人担任巷长,刘朝辉就岀其中一个。巷长具体负责本巷内的脱贫攻坚、移风易俗、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基础设施管护等各类问题,同时积极收集群众诉求和意见建议,宣传党的政策方针,普及先进农业技术,关心关爱弱势群体。一句话,就是一心一意为群众做好服务工作。
“巷长制”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苏堂村9名巷长积极行动起来,以邻里关系、亲情联系为纽带,引导巷子里的群众自觉落实“门前责任”和“卫生十无”标准,以乡情、民约为基础,让从前村子里的“公事”,变成群众自己的事,最大程度调动群众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实现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以德治人、以情管人的乡村治理综合长效机制。
一年来,苏堂村的巷长们走访贫困户、慰问村内老人30余次,调解邻里纠纷20余起,为村民答疑解惑30余次,组织带领群众参与环境治理15次,组织参加广场舞比赛2次,开展集中农技培训6次。
“巷长制”的施行,使苏堂村的村容村貌越来越好,村民收入越来越多,村庄综合治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美丽、宜居、和谐、富裕”的苏堂村已然显现。
苏堂村推行“巷长制”取得的显著成效,也获得了周边村庄村民的一致认可。在总结苏堂村经验的基础上,十八里铺镇进一步完善“巷长制”评选、职责划分、评先树优机制,将“巷长制”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移风易俗等内容相结合,以点带面,逐步在全镇范围内推广。
十八里铺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继续突出党建引领,发挥党员模范作用,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不断探索创新机制,提升群众在脱贫攻坚、移风易俗、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文明乡村创建、致富增收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实现村庄管理精细化,解决村庄治理“最后一公里”问题,进一步提升村庄综合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