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个一等功的立功证书,上面印着彭德怀元帅的大印,还有一封朱德元帅的亲笔信。”6月16日,我市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王占民在他办公室向记者讲述他本家二爷爷王孟德的故事。
5月初,市委宣传部、共青团聊城市委、市教体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聊城军分区政治工作处联合开展“红色聊城·我家乡的英烈故事”征文活动。王占民看到消息,心里一动。一直以来,他心中都装着二爷爷的故事,现在是让社会了解二爷爷英雄事迹的好机会。于是,王占民专程回到莘县燕店镇东孙庄村老家,再次请92岁的爷爷王孟法回忆艰辛岁月、苦难往事。
王孟德老人已经去世十多年,他的军功章也都找不到了。王孟德老人73岁的儿子回忆:“小时候,父亲的军功章多得是,能包一手巾。”也许,王孟德老人视功名如寻常事,把用生命换来的珍贵奖励化成了孩子手里的小玩物,丢了也不计较。
王孟德1947年参军,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退伍后,本来可以到聊城地区工作,但当时他只想回家,也许历经过无数生死,他更明白活着的意义。
据王孟法等多人回忆,王孟德的一等功是在淮海战役时立下的。当时,敌人在山头上有一个炮兵阵地,将我军打得抬不起头来。从小胆子就大的王孟德抱起一个炸药包,和两个拿着爆破筒的战友,爬到敌人的阵地前面,成功地炸掉了这个炮兵阵地。
王孟德曾是侦察兵,攀爬悬崖如履平地。有一次,他领到一个任务,去敌人阵地抓一个“舌头”。这样的任务其实就是虎口拔牙,他毫不犹豫地和3名战友一起趁着夜色出发了。当他们从后山的悬崖攀爬到敌方阵地时,敌方哨兵正坐在椅子上打盹,被王孟德和战友一下子摁住,带回营地。这一次,他立的是二等功。解放战争后期,王孟德乔装成农民去敌后侦察,过哨卡时非常惊险。哨兵拿起他的手,一看手指上的茧子就知道这是经常拿枪的手。但当时国民党军队知道大势已去,无心再打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们过去了。
王孟德参加过上甘岭战役,正是在那里,他的耳朵被震了个半聋。“在我上小学的时候,二爷爷是我们学校的护校员,兼职上下课打铃。当时已经60多岁的二爷爷,抓住校内一棵大树的横枝,轻轻一荡就是一个单回环。”王占民说,王孟德告诉他,这是年轻时在战场上练就的本领。
王占民上四年级时,因为冬天太冷,就没回家住,挤到二爷爷王孟德的炕上。这段时间,王占民又听二爷爷讲了很多抗美援朝战争中发生的故事,也看到了二爷爷头顶被子弹擦过的疤痕及身上数不清的弹片痕迹。让王占民羡慕不已的是,二爷爷还会说好几个国家的语言,朝鲜语、英语、法语、土耳其语等,当然,内容都是“不许动,举起手来,缴枪不杀”,这时,王孟德还会配合着端枪动作,娴熟而目光坚定,好像又回到曾经的战火岁月。王占民回忆,在与二爷爷挤炕头的日子里,他一直不明白二爷爷睡觉怎么会那么香。那时候条件艰苦,窗子上挡风的砖头根本挡不住风雪,夜里被子上飘满雪花,王占民冻得无法入睡,而一旁的二爷爷却鼾声均匀,睡得香甜。“现在想想,也许老人经历过太多艰辛,一点风雪算不上什么大事情。”
其实,在王孟德参军的那几年,家里人都认为他牺牲在战场上了,因为,他从来没有给家里写过信,或许是因为不会写字的原因,或许是他不想从自己的只言片语里透露自己的危险,也或许是他根本就无暇顾及自己的家人及家事。在那样一个炮火连天的年代里,将自己完全地交给国家才是他唯一的、纯净的念头。
在征文的最后,王占民写道:“这些只言片语的文字跟二爷爷的事迹比起来不过是沧海一粟,我只是想通过这些文字追寻那一代革命者的足迹,在建设美好生活的今天,像他们当年那样勇敢地踏上前进的路,走得坚定、无畏、义无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