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聊城 > 正文

“饭来张口”的幸福

来源:聊城日报编辑:胡浩亮发布时间:2020-06-22 16:29:07

  “景秋大爷,到饭点啦,来吃饭咯!”

  “玉英,今天吃啥呀?”

  “豆角烧肉,您忘啦,咱昨天在菜园子里摘菜时您点的。”

  ……

  6月16日中午,记者来到东阿县大桥镇郭口村的爱心食堂时,正赶上饭点,食堂的“大厨”张玉英站在食堂门口,对着后院一喊,便转身回到食堂给大家伙儿盛饭菜去了。不一会儿,便有人陆陆续续地走进了食堂。和郭景秋大爷一样,他们大都住在食堂后面的扶贫周转房里。一条长长的胡同,从东到西有4处宅院8间房,他们给这里起名叫作“幸福院”。

  出了“幸福院”,两三步走进食堂,他们围坐在餐桌旁,吃着可口的饭菜、聊着家常,这里洋溢着家一般的温暖。一

  早几年,郭景秋不会想到自己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郭景秋今年已经80岁了,没有了妻儿的他曾独自生活在一座摇摇欲坠的土坯房里。房子的墙壁裂了大口子,下雨漏雨、刮风漏风。“老咯,自己一个人过,啥都是瞎凑合。”说起当时的情况,郭景秋一脸黯然。

  本打算就这样走过余生的他,怎么也没想到,2016年,一项政策改变了他的生活。

  那一年,东阿县开始施行贫困户危房集中改造。东阿县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拿出7000多万元,实施了县里统一设计、村里集中选址、乡镇组织招标施工、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建成后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维护的贫困户危房改造模式。新建房屋的产权归村集体所有,入住的贫困户享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可以一直居住到不再需要为止,其原宅基地及房屋的所有权、收益权不变,仍归贫困户所有。

  告别了旧房子,郭景秋与其他6户特困户一起搬进了新房。

  走进郭景秋的“新家”,院落不大,但收拾得井井有条。“这房子盖得结实,夏天有风扇、冬天有暖气,我还能和邻居们一起在门口的菜地上种点蔬菜,你看今年这豆角长得多好。”种菜听戏、闲聊逗笑,如今,郭景秋的日子过得优哉游哉。二

  端着盛好的饭菜,一位戴着布帽子的人压低了头,沿着墙边,缓缓地走到位于食堂东南角的桌子前坐下,又慢慢地吃起饭来。

  “这是郭城(化名),他患有自闭症,看到有陌生人来,他有点不适应。不过这已经好很多啦,这要是以前看到有陌生人在,他八成是不会再往前走一步了。”郭口村党支部书记郭怀生小声地说。

  受疾病影响,几年前,郭城可以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日将自己关在家中,从不与人交流。为此,村干部没少去到他的家里,送些吃食,帮他打扫打扫卫生。

  “但是村干部没办法天天去,他这样不出门,一日三餐是咋解决的?”带着这个疑问,有一天,郭怀生趁着饭点走进了郭城的家。“当时他家的桌子上放着一盆面条,盆子脏兮兮的,面条都已经长毛了,但他还在吃。”说起这件事,郭怀生依然难以释怀。这个场景,深深地刺激到了郭怀生的神经。接下来,他又紧接着转了几家特困户,发现了同样的情况。

  “米面油就在家里,却吃不到嘴里,做一顿饭要吃两三天,有的干脆不做饭,泡点馒头瞎凑合,长期这样下去,不得闹毛病?”思前想后,郭怀生想到一个主意,建一个爱心食堂,让村里的这些特困人员可以免费吃到一日三餐。

  “这两年,村里牵头建起了葡萄大棚,种植了面积100余亩的苹果园,还有光伏发电的收入,村集体拿出一部分钱来,托底供养这些特困户还是没问题的。”郭怀生在与其他几位村干部商量后,又召开了村民大会,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支持。

  每天三餐必须有一个肉菜,每周包一次包子或者水饺改善生活,保证食材新鲜、不重样。本着这样的原则,2018年5月4日,郭口村的爱心食堂正式开放。700多天的时间,2000余顿餐食,13位特困人员在这里感受到了“饭来张口”的幸福。三

  炒菜做饭、收拾卫生、外出采买,张玉英每天都围着爱心食堂忙碌。

  小时候的一场事故,让张玉英落下了腿部残疾,出入都得依靠拐杖。她的丈夫郭卫华患有夜盲症,这两年病情逐渐加重,以前还可以勉强外出打短工,如今也没有了工作。

  “幸好我还有收入,我家三口人的一日三餐都能在这里解决,孩子现在上小学也花不着钱。”说起这些,张玉英原本朴实的笑脸上露出了几分严肃,她的眼神诚恳而坚定:“不能光等着政府救济,要靠自己改变生活。”

  “扶贫的每一项政策、每一笔资金都要用在刀刃上,用在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户身上。”郭怀生说,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若只是通过兜底政策来脱贫,便是有养懒汉的嫌疑。因此,能享受到爱心食堂照料的人员,是村里无人照看的贫困户、低保户和特困供养人员中的老年人、残疾人。郭怀生说,对那些还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则设法让他们“站起来、干起来”。

  除了张玉英外,入住幸福院后,有自理能力的郭景凤老两口,与郭景秋组成了邻里互助小组,老两口隔三差五便会到只有一墙之隔的郭景秋家中帮忙打扫卫生、整理家务。“来到这里,不仅能养老而且还能赚钱。”说到这里,郭景凤笑了起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几年的时间过去了,13位特困人员的变化,不只体现在物质生活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上。餐前餐后,大家一起打扫卫生、刷锅洗碗,在菜园里施肥灌溉、收割采摘,打破了原来“等靠要”的惰性思维,大家一起劳动,获得了精神、物质的双丰收。“脱贫绝不是多收了三五斗那么简单!”郭怀生说,“要把特殊困难群众的问题解决好,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