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3月3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大运河保护利用将迎来历史最好时期。
聊城运河文化极为丰富,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不容忽视的部分。但大运河聊城段被人所熟知的河道,乃是元世祖忽必烈于1289年开凿的“会通河”。至于其境内曾存在的另一段运河——永济渠,却鲜少有人提及,也未列入申遗河段。
“这儿才是聊城最早的运河。”聊城传统文化研究会馆陶古城专家委员会主任戴敬仁深谙永济渠价值所在。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原馆长陈清义认为:“眼下最重要的是摸清永
济渠家底,将这段河道及其文化遗存纳入大运河保
护范畴。”
隋氏修“屯氏古渎”为永济渠
永济渠是隋唐运河的一段,由隋炀帝于大业四年(608年)主持开凿。《隋书·炀帝》一书,对此有记载:“四年春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
“开凿永济渠,一是军事需要,为收复辽东被占土地,遏制高丽势力扩张;二是经济需要,从河北征调物资。”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原馆长陈清义在其著作《聊城运河文化研究》中,对永济渠开凿初衷进行了梳理。
据唐《元和郡县图志》注疏和当代地理历史学家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考证,永济渠流经路线如下:南起武陟沁水尾闾,向东北,经新乡、汲县、黎阳、内黄、洹水、贵乡、馆陶、永济、临清、清河、漳南、长河、东光、长芦、乾宁军、独流镇,折向西北,再经雍奴至蓟县,长两千里。
永济县之地望在今冠县,永济渠在冠县境内借用了屯氏古渎的旧河道。《元和郡县图志》“贝州永济县”目曰,“汉武帝时,河决馆陶,分屯氏河,东北经贝州、冀州而入渤海,此渠盖屯氏古渎,隋氏修之,因名永济。”
“咱这儿只要一提大运河,人们想到的都是元代开凿的‘会通河’。其实,这儿才是聊城最早的运河。”聊城传统文化研究会馆陶古城专家委员会主任戴敬仁,深谙永济渠价值所在,并对其鲜为人知的窘境焦心不已。
今北馆陶即唐永济县治所
永济县置于唐大历七年(772年),因“西临永济渠”,故以为名。到1072年(宋熙宁五年)废县为镇,共存世300年。其地望,经清《续山东考古录》作者叶圭绶实地调查,认为“金馆陶,即唐永济县故城”。
爬梳史料可知,馆陶县曾两迁其址。初迁由今冠县东古城,移至今冠县北馆陶。第二次迁址于1995年,由北馆陶徙至今河北馆陶县驻地。
馆陶初迁年代,文籍中著录不一。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有两说,一说“金人移于今治”;一说“五代时,移县于今治”。雍正《馆陶县志》却言“大业(隋炀帝年号)初,州废,北徙四十里,建今治为县”。
“金代迁址说更为可信。近年在冠县发掘了几座唐墓,墓志显示唐馆陶县仍在东古城附近,排除了隋大业迁址的可能。宋代《太平寰宇记》中对馆陶地望的记载,也指向了东古城,又排除了五代迁址的可能。”据戴敬仁考证,馆陶县由东古城移至北馆陶应在金代。在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金代之前,馆陶县县治一直在今东古城,而元代便是今北馆陶镇的位置了。可见,谭其骧也认为,馆陶县迁至北馆陶镇在金代。
由叶圭绶“金馆陶,即永济县故城”及上述二学者考证可知,永济县治所在北馆陶镇。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临清市烟店镇王庄村出土后唐租庸使孔谦家族墓志四方。墓志显示,墓主亡故后,均葬于“永济县柏社乡西林村,先茔之次。”是故,今王庄,后唐为永济县柏社乡西林村。王庄距北馆陶仅4公里,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叶圭绶“金馆陶,即唐永济县故城”之记载。
“摸清家底,纳入大运河保护范畴”
唐末爆发“安史之乱”,永济渠沿岸沦为战场,漕运随之中止。后因缺乏疏浚,河道淤塞湮废。宋元明三代,永济渠名字已少见,多以“御河”称之。为重新利用永济渠,统治者对其进行了疏浚。到清代,又改称“卫河”。
今北馆陶西依然有卫河流经,但其流向与《元和郡县图志》注疏和《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所绘隋唐永济渠河道并不完全一致。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今卫河与隋唐永济渠是否为同一河流?
临清市博物馆原副馆长、文史专家马鲁奎对此进行过系统研究。“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决口、改道,促使永济渠河道发生改变。现在的卫河,是宋及以后历代政府利用部分永济渠、卫河及漳河河道重新疏浚而形成的。”
那在北馆陶流经的卫河段,到底借用了上述哪段河道,还是三者皆有之?隋唐永济渠还留有多少文化遗存?要搞清这些疑团,恐怕得依赖实地调查和考古发掘。
“眼下最重要的是摸清永济渠家底,将这段河道及其文化遗存纳入大运河保护范畴。”据陈清义介绍,运河“申遗”时,由于我市相关部门对该段河道认识不足,以至于未将其纳入申报范围,造成了它鲜为人知的窘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3月3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大运河保护利用将迎来最好时期。
陈清义认为,应以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和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将永济渠纳入国家战略中。“借助国家力量,将冠县运河段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若文化遗产足够丰富,可考虑建设遗址公园,以此推动当地经济、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