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等下次放假我去的时候,买一些铅笔和本子给姐姐们带过去,再用我的零花钱给姐姐们买点好吃的。还有,我以后再也不嫌你回家晚了!”6月18日,8岁的张书涵在吃晚饭的时候对爸爸说,这温暖的话语让爸爸心里好似流过一股暖流。
张书涵的爸爸是临清市青年路街道办事处一名工作人员,也是房村厂居4户贫困户的帮扶责任人。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他一直坚守在扶贫岗位上,经常加班加点。张书涵的妈妈是临清市委改革办的一名工作人员,“5+2”“白加黑”几乎是她工作的常态。
今年因为疫情影响,在京华小学上一年级的张书涵不得不居家学习。疫情期间,夫妻俩没时间照顾孩子,为了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中去,夫妻俩决定,在书涵没课的时候,让爸爸带着她到贫困户家去工作,于是“扶贫”便成了小书涵每天下午的“常态”。
“为什么别人家的爸妈能在家里陪着孩子,而自己的爸妈却不能请假,还要带着自己去‘上班’?”张书涵颇有些不情愿,但几次过后,孩子的变化却令夫妻两人感到惊讶。
有一个被帮扶的对象黄某某,几年前,她的丈夫出车祸去世,家有三个女孩儿,一个读五年级、一个读初一、一个读高一,日子非常困难。虽然无法理解黄某某家的难处,但小书涵看到的是爸爸帮助小姐姐们,而小姐姐们也很能干,能帮助她们的妈妈做家务。“爸爸,原来你整天回家那么晚,就是去小姐姐家帮忙啊?那个小姐姐可厉害了,会洗衣服,还会烙大饼!我还帮她一块干活了呢,你说我棒不棒?”听到女儿的话,爸爸很意外也很开心,他告诉女儿:“爸爸的工作就是帮助像小姐姐家这样的家庭,让小姐姐们能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
在张书涵心里,对于“贫穷”没有一个很具象的概念,她并不能完全理解“帮扶”是什么意思,但是在她的心里,爸爸的工作是在帮助别人做好事,爸爸是伟大的。小书涵对爸爸说:“爸爸,我看到姐姐们没有漂亮衣服、没有好吃的零食,写作业的本子都写得满满的,我也要帮她们,要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她们买文具和零食!”
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参与“扶贫”的这段时间里,小书涵不仅收获了与小姐姐们的友谊,更让贫困户与基层帮扶干部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了,大家戏称小书涵为“最小的扶贫人”。她的这段“扶贫”经历,终将成为她人生里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