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的校园文化、“国家+地方+校本”的立体课程、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这已成为花园路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特色。
31个教学班,1298名学生,76名教职工,短短三年的时间,东昌府区花园路小学一步一个脚印向着信息化、人性化、智能化的优质品牌学校迈进,成为一颗闪耀的教育新星。
动静结合树文化品牌
“你看你看,这是我的作品,漂亮吧!”课间,花园路小学一楼连廊内,孩子们正在欣赏新展出的图画作品。小小的展示台,承载着孩子的梦想和自信,也是花园路小学静态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走进教学楼,首层的立德长廊、2楼的阅读长廊、3楼的艺术长廊、4楼的科技长廊……侧重点不同,但各有千秋,成为教育学生的活体教科书。定期举行的校园文化小小解说员评选,犹如一扇打开的窗户,展现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
教室门口的班级风采展示栏,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精彩。展示栏激励师生学有榜样,共同进步。用心的墙贴、精选的标语,处处彰显同学们的智慧,让每一个角落都发光,让每一个物品都说话。
动静结合,方能打造多元校园文化。大队委红领巾广播站、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随时更新的学校公众号……成为学校动态文化建构的主体。“动”“静”结合的校园文化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净化着学生的心灵,在育人路上发挥润物无声的功效。
课程整合显育人实效
课堂是学校育人的主阵地,是学生精神成长的主要营养源,也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主渠道。花园路小学切实加强课程教学建设和管理,树立“大德育”理念,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效共振”。一方面,将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另一方面,学校坚持全科育人,每个学科、每位教师担负起德育教育的职责,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和不同环节。为发挥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定期开展“学科渗透德育精品课程”展示活动,将优秀的德育课程作为样本进行推广。
同时,学校还整合校本课程资源,形成了低中高年级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如以学校《入学课程》为核心,开展“校本+”课程的整体布局,实现了价值观培育与德育相关课程建设的深度融合,增强课堂教学感召力;不断发掘教师自身资源,编写了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童心悦读》《硬笔书法》等校本课程,积极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以学生为本,每天10分钟的德育小课堂由学生自己选材、自己讲课、自己演练,同学们在讲故事中受到启迪、增强道德感……构建起“国家+地方+校本”的立体课程结构,真正使课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教研引领促内涵发展
“呱呱、呱呱、呱呱呱……”一阵阵充满稚气的歌声从一年级一班的教室里传出来,声音清脆悦耳,充满童趣。执教老师气定神闲,娓娓道来,把《青蛙写诗》这篇看似无奇的课文讲解得惟妙惟肖,绘声绘色,还让孩子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唱出。这是花园路小学正在进行的新教师课堂展示活动。
教学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工作,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该校以课例研究为抓手,开展“青年教师展能课”“星级教师示范课”“邀请课”等研讨活动,提高教研组、备课组研修实效。本学期,我们又加强了教研力度,推出每周的“半日教研”活动。通过“组内普听课—新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展能课—校级公开课”四轮打磨,立足学生实际,通过课例打磨,使教研活动真真实实地发生,带动了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线上教学,这种全新的授课模式,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挑战。为确保学生居家学习的效果和质量,花园路小学在组织学生按时收看市级“空中课堂”的同时,还安排出每天下午的线上答疑课表,依托钉钉、QQ等多媒体平台,通过网络直播、录播、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等形式,与学生“零距离”答疑解惑。
这些工作高质量完成的背后,是全校教师充分的调研和准备,制定线上教学实施方案、分学科集体线上大备课、每周一次的组内超周备课、与疫情有关的教学资源的探索与研究……扎实的教研活动安排为学生线上学习提供了保障,赢得了业界的一致好评和家长的交口称赞。
“我们对学校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校长刘保伟说,学校将以制定《花园路小学办学行为纲领》为基础,以课程建设为着力点,以深度学习、精准学习、跨界学习为突破口,让每一个孩子拥有精彩的童年时光,让每一位老师实现精彩的人生梦想,让学校成为师生最向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