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页 > 周边 > 聊城 > 正文

聊城:扶贫路上绽芳华

来源:聊城日报编辑:胡浩亮发布时间:2020-07-05 19:31:55

  苍苍黄土、莽莽黄河。

  作为全省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三个市之一,在聊城大地上持续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省派第一书记冲在了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办实事、做好事,成为脱贫攻坚道路上的“尖兵”。

  第一书记,是村里发展经济的“主心骨”,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省派第一书记,通过他们的故事,讲述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上的榜样力量。——题记

  济南到聊城。

  这是一段算不上远的距离,但是从机关单位到基层一线,从走近群众身边到走进群众心里,每一步都需要省派第一书记用心去丈量。

  一名省派第一书记,就是树立在扶贫一线的一面鲜红党旗。根据省委统一安排,第四批共有87名省派第一书记扎根在聊城,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服务群众。农村田间地头、贫困群众家中、项目建设现场,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走访党员3900余人,走访困难群众9400余人,发放调查问卷6000余份,培育项目108个,成立合作社23个……这一串串数字,是他们留给水城大地的印记。

  在贫困村庄的点滴变化中,都伴随着驻村第一书记的身影。他们在水城大地上留下了一个个感人故事,在扶贫的道路上尽情绽放着最美的芳华!

  一

  旧貌换新颜的临清市松林镇东石槽村,一条条水泥村道交错延伸,通向一幢幢农家小院。

  高效集约式温室大棚内,一垄垄蔬菜青翠欲滴;胡姚河两岸安装了1500米长的防护栏,6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上布满了多式多样的的健身器材……望着这个倾注着自己的心血与汗水的乡村,张维忠回味着这几年的日日夜夜。

  2017年2月,一纸任命书让张维忠换了身份。来自中国人寿山东省分公司的他,开始了第一书记的“赶考”之旅。东石槽村是省定贫困村,多年来,村里干群关系有些紧张,老百姓抱怨干部不为群众扑下身子办实事,干部也挺委屈,埋怨群众不理解。

  “村里干部和群众之间应该搭建一座互信的桥梁,而我就是那块桥板。”张维忠说。他购买相关政策书籍与村“两委”干部一起学习,并向群众讲解,主动化解干群矛盾。他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察看改造危房项目,向困难群众送生活用品……干群关系和谐了,村里的各项工作也顺畅了。82岁的老党员梁庆璋,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饱含真情地为张维忠赋诗一首:“丰水来南国,潺潺进我村。水映万盏灯,桥系两岸亲……”

  2019年5月,作为省派第一书记的申健,走出大城市,第一次来到莘县古城镇辛庄村。以前虽然接触过农村生活,但看到眼前的一幕,他还是倒吸了一口凉气:群众基础差,产业结构单一,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申健围着村子转,从南走到北,从东走到西,走遍每一条胡同、每一户人家、每一块田地,详细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望所盼。农村生活条件艰苦,按照要求,作为省派第一书记,他可以住在镇上或是县城。但他却执意住在村里,在村委会办公室简单收拾了一间房屋,就在村里“安了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村民们看到这位刚来的第一书记吃住在村里,更愿意每天和他谈心。

  活跃在水城大地上的第一书记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架起了密切联系党与群众的连心桥,让一面面鲜红的党旗在脱贫攻坚一线高高飘扬!

  二

  盛夏时节,莘县俎店镇杨安洲村的西甜瓜种植大棚内生机勃勃。“西甜瓜卖出了好价钱,幸好有段书记。”种植户杨明池说。

  杨明池口中的段书记,正是省科技厅派驻莘县俎店镇杨安洲村第一书记段卫东。“这个村比我想象中更要落后,村民思想保守,难以打破。”段卫东指着眼前已经建成的两个育苗大棚说,“这里原来是村头荒地,杂草丛生,但是把它征用过来,村民又各打自己的小算盘,不理解、不信任、不支持,甚至故意为难。”

  这位年近六旬、头发花白的第一书记选择了迎难而上。他多次带领群众外出参观学习,一点点改变村民的传统思想观念。有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团结一心的群众力量,段卫东选择以具有市场前景和开发潜力的特色西甜瓜产业为发展方向,促成了省派第一书记产业扶贫项目暨鲁蔬种苗示范带动园区的落地动工。段卫东还组建了俎店镇科技扶贫服务队和农科驿站等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为当地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畅通农业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科技扶贫服务队成立不到一年,已培训当地种植户200余人次。

  在莘县古城镇辛庄村,申健带领村民成立了股份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合作社的管理和运营,让群众实现了从村民到“股东”的转变。他带领群众多次赴外地考察学习,结合村庄实际,从海阳引进了奇异果苗。村里首批引进的2000株奇异果苗,种植了15亩。他们还与海阳市果木种植基地签订了合同,保证成果回收,解决了销售上的后顾之忧。

  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第一书记统筹资源、整合力量、叠加优势,改“输血”为“造血”,改外促为内生,改普惠为精准,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

  三

  “我们村”,是省派冠县范寨镇近古寨村第一书记张现方使用频率最高的词组。

  为了“我们村”,他一次又一次请专家指导村民种植葡萄;妻子不慎摔伤骨折后,他委托亲戚帮忙照顾,自己又回到了村里……正是在他的努力下,文化长廊凉亭、百姓舞台、公共厕所等,相继在这个村里“亮相”。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省派党支部书记张平提前结束休假,回村安排疫情防控工作。在张平的倡议下,度假区李海务街道双庙于村村民奔赴大棚,半天内就将向市人民医院捐赠的爱心蔬菜采摘装箱完毕。同时,张平驱车往返近300公里,连夜从济南拉回180瓶医用酒精、90瓶84消毒液,送往疫情防控一线。

  省派第一书记叶效刚,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入手,积极申请传媒文化项目,在派驻的莘县王奉镇北十户村陆续推出了主题党课、红色教育基地现场教学、传媒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等10多场文化活动。在他的努力下,村里还举办了“弘扬爱国主义”电影专场、“乡村戏曲”题材电影专场及“抓党建促脱贫”主题文艺演出等活动,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他们只是水城大地第一书记中的普通一员。第一书记就像一把种子,撒在水城大地的角角落落,他们在扶贫攻坚的战场上沉下心、扑下身、扎下根,鼓舞和激励着更多的人。这样的动人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2018中原新闻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