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记者走进位于阳谷县阿城镇的山东古阿井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放眼望去,22个蔬菜大棚在阳光下银光闪烁。这些大棚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扶贫大棚”,是阿城镇整合东堤村等7个村的220万元扶贫资金建设而成,所得收益部分用于贫困户分红。
东堤村是省定贫困村,产业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弱。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各级财政积极扶持东堤村发展产业,但受各种条件制约,单纯在该村发展小规模项目,扶贫成效并不明显。为扎实推进产业扶贫,阿城镇经过认真调研摸底,充分发挥蔬菜生产大镇的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整合东堤村和其余6个贫困村的扶贫资金共计220万元,流转土地200多亩,规划建设了以产业扶贫基地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该项目是阿城镇统筹村庄实施产业扶贫的一次有效探索,成功破解了往年部分项目规模小、运营难、效益低、风险高的难题,提高了扶贫产业项目的整体效益。
“考虑到以往扶贫项目存在管理粗放、监管难度大等问题,而且镇上的贫困户以老弱病残和劳动力缺失的群体居多,我们采取‘政府主导+公司运营+农户参与’的模式,积极与山东古阿井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对接,以该企业为主体运营扶贫产业,实现了种植规模化、品种多样化、生产标准化。”阿城镇党委副书记张贵芳告诉记者。
为了确保贫困户能切实拿到收益,阿城镇政府与委托运营方签订合同。运营方每年拿出总投资额的10%,对贫困户进行差异化分红,带动97户贫困户207人稳定脱贫,同时吸纳周边20余名贫困群众进场务工。
苑井村贫困户李宪海就是“扶贫大棚”的一名受益者。因为妻子患有精神疾病,无法照顾孩子,这些年来,李宪海被迫放弃外出打工的想法,在家务农,抽空干些零工。女儿曾是他唯一的精神寄托,2017年初,女儿被诊断为患有精神疾病。为了给女儿治病,李宪海带着她四处求医,家里也因此欠下不少外债。让李宪海欣慰的是,得益于产业项目抱团发展的扶贫模式,他一家三口每年能领到6000元左右的分红。“加上低保、残疾人补贴等各项补贴和庄稼的收入,去年我家人均纯收入达到8664元。”李宪海说,“有了这些帮扶资金,她娘俩的医疗费不用愁了!”
“下一步,阿城镇将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加强项目运营监管,不断壮大蔬菜种植产业,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融合。”张贵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