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芬叶雕作品□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朱海波通讯员许永飞刘晨茜
红色经典人物肖像、四大名著里的人物、十二生肖、战“疫”作品……在冠县桑阿镇务头村村民杨贵芬的家中,满墙的叶雕作品和厚厚的叶雕作品集,顿时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让人顿感惊奇:在一片片落叶上,人物、花鸟、鱼虫等形象跃然于上,方寸之间呈现出“千姿百态”。“这些是我8年来创作的叶雕作品,近1000幅,没事了就欣赏欣赏。”杨贵芬笑着说,落叶经巧妙的构图和精雕细刻,变成了精妙绝伦的作品,而每一个作品,都讲述着不同的故事。
叶雕又称为剪叶,即取秋季成熟的自然落叶,借助叶子的形状、纹理、筋脉,经手工在其表面精雕细刻,形成精美图案。叶雕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西周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兼具了版画、微雕、剪纸等多种技艺为一体的艺术创作形式,根据叶片的自然形状,巧借天然,突出意趣,利用叶材纵横交错的脉络、自然残缺,雕刻出的叶片富有艺术的张力和生命的活力。“通俗的讲,就是在普通的叶子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杨贵芬说。
今年56岁的杨贵芬是一名幼儿教师,平日酷爱艺术。2013年秋,她从微信群中看到别人的叶雕作品后,感觉一片叶子能制作出这么美丽的东西,非常震撼,就想学习制作。“当时,就买了一些制作叶雕的刻刀、毛刷等工具,开始学着制作。”杨贵芬说,在单薄的树叶上雕刻图案,可不是一件简单事。
聊起叶雕,杨贵芬有说不完的话题和故事,叶雕叶成为了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做叶雕,细心、信心和耐心必不可少。”杨贵芬说,叶雕有两种方法,一是湿雕一是镂空。她开始是学着制作一些简单的东西,里面没有动物和人物,主要是按照叶子的叶脉画、刻,但是由于经验不足,经常失败,就反复学习、反复练习。制作中,一旦有一个环节出错,这件作品就“无力回天”。
“我用的是秋后法桐、杨树、柿子树的落叶。”杨贵芬说,一个树叶的生命周期,一般就是一年的时间,可当叶被加工成叶雕之后,便可不褪色不变形,可以保存上百年,“这门手艺有着几十道繁琐的工序,一幅简单的作品,五六个小时便可完成,特别复杂的则需好几天时间。”
杨贵芬向我们展示“叶雕”的制作过程,将选好的叶子洗净后放入锅中,加入特制的水煮20分钟左右,煮到叶子发黑方可取出,平整地放在盘子中;再根据叶子本身的形状选择合适的图案,随后将图画模板覆在叶子上,用粗糙毛刷轻轻拍打,去掉图画外围叶肉,留下叶脉,呈现出最美的意境,将叶片冲洗一下,慢慢沥干水分,熨烫、装裱。“这里面用毛刷拍打去掉图画外围叶肉,是最关键、最难的一步,打压的力度,剥离的效果,全凭手上的力道。这可没有窍门,靠的只能是一次又一次的练习。”杨贵芬说。
操作熟练后,杨贵芬就寻找更多叶雕知识,研究、创作更复杂的叶雕作品。“你看这些,是用法桐叶制作的三国演义人物系列叶雕。这些是用杨树叶制作的水浒传108将人物叶雕。这些是用镂空的方法制作的十二生肖、京剧脸谱。”说起自己的作品,杨贵芬如数家珍。
每一片叶雕,不仅是植物叶片标本,更是文化的传承。“我会继续把叶雕做得更好,让更多人了解叶雕艺术,爱上叶雕,把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杨贵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