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歆,汉末至三国曹魏初年名士、重臣,平原郡高唐县(今聊城市高唐县)人。1700多年过去了,华歆退金的廉政故事穿越时空,流传在聊城大地,历久弥新。
《三国志·华歆传》记载: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至临去,悉聚诸物,谓诸宾客曰:“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而服其德。这段话的意思是:汉末官场送礼风盛,华歆对此陋俗一向反对。听说华歆即将进京,宾朋好友同事千余人纷纷来看望,恋恋不舍,并赠送“数百金”的钱物。面对送礼的宾朋,华歆再三推辞,不少挡在了门外。还有一些最亲近的宾朋,华歆实在推辞不下,只好暂时当面全部收下,却私下给每个礼品做标记。临行前他将送给他的金银全都原封不动地摆了出来。面对众宾朋,华歆朗声说道:“本来没有拒绝诸位馈赠之心,所以收受的礼品很多。想着我这次是孤零零地单车远行,本来是无罪之身,但怀藏壁玉就有被杀的理由,望宾朋好友为我想一个万全计策。”华歆言辞委婉,既达到“清廉”的目的,也不伤及众人脸面。宾客们看透华歆的心思,知道这是位既不忘义,更是不贪财的清正廉洁的好官,只好各取所赠,并叹服其清廉德操。
后来,尽管华歆的官位和名声日益显赫,但他却依然清廉自律,乐享清贫。他将禄米与赏赐用来赈施亲戚故人,家里从未留过百斤的粮食。
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华歆还是倡树良好家风的楷模。他重视学业,家风纯良,教子有方,其子孙均成当时名士,不少官居要职。受清廉家风的影响,华歆子孙后代清廉为官,整个家族兴盛300余年。